盧龍塞鬆亭關,風很大,飛沙抽打在關牆上,沙沙地響。
關牆之下,橫七豎八疊滿了死屍,鮮血浸濕了土地,在塞道中彙成小溪,順著塞道向遠處流淌。一股濃烈的血腥味充斥了整個戰場,在塞道中傳出很遠。
這些死屍,絕大多數是遼州兵的,隻有極少數是幽州兵的。
或者,更確地說,這些死屍,絕大多數是被遼東軍逼著做攻城先驅的夫餘俘虜兵的。
前來攻打鬆亭關的是遼西太守鞠義。
為了減少攻城時己方兵力的損失,田峻這次一共拔給了鞠義八千多夫餘戰俘。鞠義給這些戰俘分發盔甲武器,聲稱隻要他們能衝上鬆亭關的城牆,他們就能獲得自由並從此擁有漢人的身份。
然後,鞠義又將八千夫餘戰俘分成每五百人一小隊,以遼西精兵在後為督戰隊,逼著俘虜們去攻城送死。
五天血戰後,鬆亭雄關依舊穩如磐石,牢牢地卡在從塞北入關的要道上。
已經有六千多夫餘俘虜死在攻城戰中,期間雖然有好幾次攻上了鬆亭關的城頭,但是,都無一例外地被守軍殺死並將死屍丟到城下。
天色已晚,遼州軍已經停止攻城,退到了兩裏外的大營,喧囂了一整天的戰鼓聲和廝殺呐喊聲已經停了下來,一隊沒帶武器的遼州兵打著旗子,正在收斂城下的死屍。
守軍沒有對這些人進行任何攻擊,這是戰爭期間雙方的默契,如果這些死屍得不到及時收斂而腐爛,就可能引發瘟疫,導致災難。
……
關牆之上,守關大將李移子頂盔貫甲,冷冷地看著塞道中的遼州兵,眼神凜厲,臉色顯得無比凝重。
李移子是公孫瓚的結義兄弟,此人本是一個販賣布匹的,但因其武藝不凡,且頗有謀略而被公孫瓚看重。
在真實的曆史上,公孫瓚也有三位結義兄弟的,分別是劉緯台,李移子和樂何當。
在公孫瓚的這三位拜把結義兄弟中,老二劉緯台善謀,老四樂何當善戰,而獨老三李移子能文能武,勇謀兼備,可以獨當一麵,因此,公孫瓚通常會將劉緯台和樂何當帶在身邊,而李移子則常常是獨領一軍。
此次公孫瓚征伐冀州,因為擔心後院不穩,便命李移子為遼西太守,征守遼西郡的塞南四縣並屯守盧龍塞鬆亭關。公孫瓚能將自己的後院放心地交給李移子,也足見其對李移子的看重和信任。
李移子到任之後,一直兢兢業業,將守關事務做得井井有條,曆時兩年,沒有給遼東軍任何奪關的機會。與之對峙的遼東軍也一直很安靜,雙方各守防線,相安無事。
但是,在十幾天前,遼西太守鞠義突然將白狼城的兵力增加到了三萬,並一改先前的態勢,開始率軍猛攻鬆亭關。
不過,開戰之後,遼州兵的戰力讓李移子覺得……有些詫異,因為,在李移子的印相中,遼州軍似乎……不應該這麼弱。
部將王門對李移子道:“這就是滅掉高句麗和夫餘的遼州兵麼?我看也不怎麼樣嘛。”
“盛名之下,其實難負。”另一員部將鄒丹大笑道:“在那些缺少盔甲器械的胡人麵前,遼州兵或許還算是一支精兵。但是,在我們精銳的幽州軍麵前,那就是一群土雞瓦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