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之後,袁紹立即派出大量軍隊穩住了長安城的治安,對於乘機做亂的暴徒毫不手軟,但有發現,立即抓了充軍,用來做為先驅炮灰。
期間,許攸向袁紹建言道:當速派人前往函穀關,以防守軍投靠曹操而放曹操入關。”
袁紹然其言,為表誠心,讓大公子袁譚親自陪辛毗緊急前往函穀關。
……
此時的函穀關中,王方也接到了李傕讓其撤往兩涼的軍令,不過,這消息來得太晚了,因為長安城已經被袁紹占領,王方的函穀關守軍,已經被夾在了袁紹和曹操之間!
王方的手下幕僚楊阜勸王方道:“將軍本是太原王氏族人,為何要幫著李傕?”
王方道:“我本朝廷派去平亂涼州的軍官,在平叛之時,曾數次為李傕所救,若非李傕,本將早死多時矣,正緣於此,才跟隨李傕爾。”
楊阜道:“如今李傕已走,我軍已成孤軍,將軍想如何抉擇。”
王方沉思良久,不得其計,遂問楊阜道:“義山(楊阜字義山)是如何想的。”
“奇貨可居!”楊阜道:“將軍手中有一奇貨,將軍可知?”
“你是說函穀關?”王方問道。
“正是!”楊阜道:“如今的函穀關,便是將軍手中的“奇貨”,袁、曹二人都想要,將軍隨便獻給誰,都是大功一件!”
王方道:“我若獻關給曹操如何?”
楊阜道:“若獻關給曹操,袁、曹兩家必在關中大戰,關中戰亂多年,生民離散,十不有一。若是袁、曹又在關中大戰,非關中百姓之福也。且將軍追隨董卓和李傕多年,未必沒有被朝廷收而殺之,秋後算帳的風險。即使曹操不秋後算賬,也難得其重用。”
王方想了一下,又問道:“那……若是投靠袁紹呢?”
楊阜道:“袁紹外寬內忌,見小利而忘義,當初韓馥獻冀州給袁紹之下場,便是前車之鑒。”
“那……我究竟該如何做?”王方道:“按義山之言,袁、曹二人皆不可投,那該如何是好?”
楊阜道:“不如以退為進,先向袁紹投誠,並將兵權盡付袁紹,然後回歸太原王氏麵壁思過,這樣可讓袁紹消除戒心,待其戒心盡除,必會再用將軍。”
王方想了想,又歎了口氣道:“當年我們太原王氏的族長王允遇難時,本將並未伸出援手,無臉見族人矣。”
“無妨,將軍無需愧疚。”楊阜道:“當年西涼軍反攻長安誅殺王允時,將軍因在武關並未參與,且其時各為其主,太原王氏必不見怪。”
楊阜沉思良久,最後還是出聲道:“就依先生之言吧。”
兩人計議已畢後,仍舊謹守雄關,不給夏侯惇以可乘之機。
第二天一早,袁譚陪同辛毗前來勸降。王方不待袁譚和辛毗開口,便交出將印,將全部兵權交給袁譚,並親往長安求見袁紹。
在見到袁紹之後,王方聲稱要回太原麵壁思過,不顧袁紹刻意挽留,執意請辭。而且,在王方前往太原之前,王方又書信一封給駐守武關的李蒙。
李蒙和王方一樣,原本也是朝廷將官,後因跟了董卓才一直在西涼軍中混。在西涼軍中,李蒙與王方關係最好,見王方投了袁紹,便也將武關獻給了袁紹。
至此,袁紹全取關中,除李傕所部五萬多人逃往武威郡之外,其餘在關中的西涼軍盡皆來投,袁紹前後共收得關中降兵十餘萬人,聲勢複振,並且也因此與曹操徹底鬧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