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勝三郎(3 / 3)

隻聽一人感激零涕的道:“多謝大人收留,還讓我們吃上精米熬的粥。實在是神仙般的日子。嗚嗚……”

說著,那人居然哭了起來。

趙新身後的利吉道:“茂助你哭什麼哭,能有大人的收留,都是你等的福氣。吃飽了好好為大人效力便是。”

趙新看了一眼坐在一旁低頭吃粥的勝三郎,轉身低頭對利吉耳語了幾句,才對眾人說道:“都起來,先吃飯吧。”

眾人這才起身,繼續喝粥。

利吉這時候站了出來,對眾人道:“你們這些家夥,都是餓了很長時間的……”他停頓了一下,貌似回憶著什麼:“對,營養不良,大人就是這麼說的。所以大人讓你們這幾天先喝粥來讓肚子適應一下,過兩天還有大米飯吃。”

“啥?還有大米飯吃?!”眾人一下子沸騰了。包括萬造在內的許多人開始回憶上一次吃大米飯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光是煮粥都用精米,看來大米飯也差不到哪去。”

勝三郎心裏想著,連他自己也是一樣,平日裏吃的都是玄米,也就是糙米飯。至於精米,那是大商人和將軍才能吃到的吧。

這年代武士吃的雖說比普通人好,但也就那麼回事。比如石高54萬的熊本藩主細川重賢在其所著的《肥後侯訓誡書》中就寫道:

“三餐之外,可時時稍進點心,以為養氣。切不可吃酒。三餐湯菜,如膳所役人所備,朝夕食素,一湯一菜,午間可用魚等,亦不過一湯二菜。”

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平日吃飯也不過兩菜一湯,而且還滴酒不沾。

這年月,有糙米飯配個煮豆腐外加一條小魚,再來個味噌醬湯,那就是大餐了。

這時隻見利吉向自己走了過來,勝三郎放下了粥碗,看著他。

利吉走到勝三郎身前,蹲了下來,對勝三郎問道:“聽你口音,不是弘前藩的人啊。從哪來的?”

“在下是近江人。”

利吉瞪大了眼睛看著勝三郎,繼續問道:“近江?近江的武士跑到我們弘前來做什麼?”

“我,我想來這裏幫忙救災的……”勝三郎有點不好意思。一片好心打算來幫忙,結果自己差點被餓死,還讓災民給救了。有點丟麵子啊。

“武士老爺們隻顧著自己,哪有閑心管我們這些窮人!”一旁的萬造忿忿不平的說道。旁邊的七八個農名聽了這話,也十分讚同,紛紛大罵起不管領民死活的津輕家。

而勝三郎隻能默然不語。

話說自德川幕府開幕以來,為了對抗“切支丹”(天主教)的傳入,一直實行鎖國政策,對外貿易寥寥無幾。

所以即便是再努力發展城市,在經濟閉關自守的內循環條件下,能夠起到的效果也不怎麼樣。因此,支撐著幕府每年財政運轉的收入大頭還是來自田賦,也就是由農村收上來的年貢。

大阪和江戶這幾個大城市的繁華,則是建立在廣大農村的血汗奉獻之上。

被掠奪、被忽視的鄉村,加上絲毫不見輕鬆的年貢,在浮華而虛幻的盛世之下,農民們逐漸被徹底掏空,以至於這些農民無論怎麼拚死拚活的在田間地頭努力,他們也很難攢下哪怕是最基本的積蓄。一旦饑荒到來,這些農村便立刻陷入了絕境。而來自幕府的漠視,也讓饑民們得不到任何的救濟。

利吉和萬造這些饑民們,平日裏遭受著嚴重的剝削和壓榨,且因為饑荒來臨時得不到救濟而憤怒,但他們也僅僅隻是看到了自己和所在的村子的情況。由於遇到了趙新的救助,他們沒有再繼續向江戶的方向流動,所以更嚴重的景象他們還沒有看到。

後世被稱為島國朱子學問家的杉田玄白在其著作《後見草》中,詳細的描述了他的所見所聞:“東北一帶的南部、輕津等地災情尤為嚴重,每日都有大量的災民棄業逃荒而去,而且猶如雨後的蘑菇一般,一片片的從農村冒了出來。然而,更殘酷的是,逃荒到他鄉也沒有餘糧救濟災民。每日皆由一千到兩千人被餓死在街頭,之後又被棄於溝壑之中。”

是的,如果趙新再往南走,到了陸前、仙台一帶的話,就會在路上看到大片倒斃在街頭巷尾的逃難農民。

講述了自己的情況後,勝三郎向利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你的這位大人是哪家的貴人?”

“到時你自然會知道的。我們這位大人,那是天神一般的人物啊。”利吉小心的回頭看了一眼趙新,麵帶驕傲的讚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