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何茫茫,龍虎鬥朝昏。唐·李白
當平壤城被李如鬆所率領的明軍攻破後沒多久,這消息就不脛而走,甚至從釜山港一路漂洋過海傳回了日本國內。
消息傳來,讓身經百戰且一向自視甚高的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甚為驚詫!
作為豐臣秀吉一直最為倚重的名將,小西行長一直有著“戰國名將之首”的美譽,因此在豐臣秀吉看來,由小西行長親自出任第一軍總指揮必然是所向披靡,這也是小西行長單獨率主力部隊占領平壤,而地方割據勢力的其餘幾路部隊都駐守王京的原因。
而自日軍入朝以後的表現也證明了豐臣秀吉此前的預判是無比英明的,小西行長率領其麾下一路勢如破竹,攻城掠地,不到六個月就已經幾乎占領了整個朝鮮,其卓越的戰場表現不僅遠比其他幾路入朝軍隊優異的多,甚至大大超出豐臣秀吉的預期!
而小西行長近似完美的表現也讓豐臣秀吉已經幾乎完全深陷於那個長久以來日思夜想的美夢:“吾有生之年誓將唐納入日之版圖!”
此時的豐臣秀吉絕對不會想到,短短五年以後,在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彌留之際的他躺在病榻上看著自己尚未成人的稚子,以及感受著遠方德川家康投來的陰冷目光和凶殘暴戾的神情,此時此刻正在做的這一切都讓他後悔萬分,那鑽心的疼痛如同一顆顆銳利的齧齒在撕咬著他的心!
夢想和夢魘,隻有一字之差,卻判若雲泥。
眼下傳來的戰況可以說是上天給予豐臣秀吉的一次警示,但是很遺憾,豐臣秀吉顯然沒有任何懸崖勒馬的意思。相反,他緊急召見竹中半兵衛、黑田官兵衛以及淺野長政等軍師和智囊團,綜合了朝鮮戰場之形式,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導致平壤慘敗全都是因為一個人——李如鬆,所以隻要解決了李如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因此在和身邊的智囊團反複推敲之後,一個在豐臣秀吉及其謀士們看來天衣無縫、萬無一失的作戰計劃應運而生。
在作戰計劃製訂完成以後,豐臣秀吉命人取來德川家族進貢的兩件傳世珍寶:康金甲和村正刀,放在了自己眼前。
豐臣秀吉看著眼前由黃金打造的康金甲,用手撫摸著金甲上淺淺的痕跡,那是在無數次戰鬥中被刀砍、槍刺、箭射甚至火槍射擊所致,卻隻留下了一道道淺淺的劃痕。
任再鋒利的寶刀、寶劍都無法將其刺穿,康金甲無愧是天下第一的寶物,也隻有日本第一的武士才有資格穿上這副康金甲。
“把那個人請來吧,他是可以將這個隱患排除的人,他配得上這副黃金鎧甲和這把舉世無雙的村正刀。”
遠在大洋彼岸的李如鬆此時此刻並不知道,一片黑壓壓的烏雲正卷攜著死亡的陰霾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李如鬆親率近四萬明軍在距離王京不足百裏的地方駐紮了下來,他需要好好梳理一下思路。
雖然經曆過一場較為嚴酷的平壤攻堅戰,但李如鬆所率明軍的損耗卻並不嚴重,但饒是如此,王京城內聚集著的近六萬倭軍卻仍然占據人數上絕對的優勢。比照之前的平壤之戰,四萬明軍攻打兩萬餘倭軍盤踞的平壤都依靠奇正相生、詭計頻出才最終得以獲勝,那麼在兵士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欲攻陷王京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就在李如鬆一籌莫展之際,卻在一天之內收到兩封信,一封是小西行長自王京送來的,另一封則是朝鮮宣宗李昖自後方平壤城內送來的。
兩封信說的是同一件事:小西行長以被俘的朝鮮如月公主為要挾,於正月二十二也就是明日在開城和王京之間的一個叫砂河川的集鎮上擺了一桌宴席,請李如鬆親自赴宴,並且言明雙方各以七人為限前來赴約。若李如鬆拒不赴約,便將朝鮮如月公主及宮女等一眾十六人全部斬首。
兩封信相同的是內容,不同的是態度:小西行長是要挾,而朝鮮國王李昖則是哀求。
不過對於李如鬆而言,無論是要挾還是哀求都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在他看來,倭軍將領處心積慮地擺的這場鴻門宴雖然暗藏殺機、甚為凶險,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卻是一個機會,甚至是唯一的機會。
就敵我雙方目前兵力而言,倭軍目前在王京集結了近六萬人,而自己手上的明軍充其量隻有四萬人。這樣的兵力對比,即使雙方打一場較為均等的遭遇戰,明軍都處於明顯劣勢,更何況是攻城戰?對方憑借堅城重炮龜縮於城內,便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李如鬆集合了所有明軍高級將領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在會上將兩封信給在場所有人傳閱了一遍。
楊元、麻貴、張世爵、劉綎等眾人看過信之後,立時分為兩派,老成持重的如麻貴、張世爵、祖承訓等都認為堅決不能赴約;而楊元、劉綎等較為激進的少壯派則主張反正以目前兵力攻陷王京幾乎無望,倒不如索性去看看倭寇到底在玩什麼花樣,沒準會有意外收獲也說不定。
持兩種觀點的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爭論起來,而李如鬆和宋應昌卻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發。
兩撥人各抒己見辯論得越來越激烈,然而都無法說服對方,眼見便要陷入僵局,向來很少發表意見的宋應昌站了起來向眾人擺了擺手,眾人才停止下來。
宋應昌看了看眾人才不緊不慢地說道:“大家先稍安勿躁,不必過早下結論,剛才各位所說都不無道理,就此事而言我個人斟酌再三,認為萬萬不可赴會。”
眾將一聽宋經略都已經公開表態,恐怕此事便要蓋棺定論。誰知道宋應昌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可一個時辰前我卻被李提督說服,此事雖然暗藏殺機、凶險異常,但恐怕是解開王京困局唯一之路徑,鑒於此,在各位來之前我和李提督商議了一個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