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明·李如鬆
碧蹄館之戰,倭軍精心編製的大網被李如鬆和楊元等明將撕得粉碎,因此之後數日,其全部主力皆龜縮於王京城內,堅守不出,不僅如此,還在城內大肆修築城防,新建堡壘,擺出一副“誓與王京共存亡”的模樣。
此刻,王京城內彙聚了十幾位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卻率領著近七萬名倭軍被四萬明軍圍困,隻能龜縮於堅城之內,仗打到這個份上,對於王京城內的這些日本名將而言,什麼“日本戰國時期第一智將”“日本戰國第一猛將”“第一兵法大家之子”之類的統統都是虛名,我們統統不要了!守住王京,活下去才是王道!
城外的想進卻進不去,城裏的卻死活不出來,於是雙方就這樣僵持著。
但是,朝鮮的領議政大臣柳成龍坐不住了,他多次上疏,甚至當麵督促李如鬆應該盡早攻克王京,替朝鮮收複半壁江山。
柳成龍隻負責“說”,不必理會“應該”和“能夠”的區別,所以他說了。
李如鬆卻負責“做”,作為主帥必須謀定而後動,因此他沒做。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柳成龍根本不了解李如鬆,所以幾次催促無果後,這位朝鮮大儒李滉的得意門生直接找到了大明經略宋應昌,目的簡單而明確:希望通過宋應昌給李如鬆施壓,敦促其盡快出兵收複王京。
宋應昌官方地接待了柳成龍並靜靜地聽完了柳成龍的想法和要求,
期間麵對柳成龍的慷慨陳詞,時不時地報以禮節性的點頭以示回應,然後禮貌地與柳成龍告別。
宋應昌給柳成龍留下了一個印象:要麼此人是個極為平庸的人,根本就沒有能力作為;要麼此人就極為滑頭,有懶政怠政之嫌,否則身居堂堂大明備倭提督,麵對李如鬆卻連話都不敢說,實在是令人不解。
於是,在柳成龍討厭的人的名單上,除了李如鬆,還必須加上一個人——宋應昌。
然而,柳成龍不知道,迄今為止,朝鮮沒有亡國,自己還能坐在這個領議政大臣的位置上,宋應昌功不可沒。因為就在朝鮮宣宗大王李昖上疏萬曆請求“渡江內附”之時,明廷上下在救援朝鮮的問題上,滿朝文武中,僅有宋迎昌一人傾向於必須出兵且真正拿出可行方略。
以區區兵部右侍郎之職,公然提出與內閣甚至與本部堂官、時任兵部尚書的石星乃至滿朝文武都相悖的意見,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所以宋應昌是一個真正熟識兵法、滿腹韜略、膽識過人且慧眼識珠的人。而其在朝鮮期間之所以大部分時間選擇沉默,隻有兩點原因:第一,他了解李如鬆的性格,知道該如何與之共處;第二,他信任李如鬆的能力和人品,所以相信李如鬆能最終率領明軍戰勝不可一世的倭寇。
而宋應昌的格局和智慧還遠不止於此,除了了解李如鬆以外,他更了解明朝的官場百態,對於遠在千裏之外的那些言官禦史可能用到的招數和套路都了然於胸,所以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保護著李如鬆,這也正是以李如鬆入朝以後依然保持著一貫的飛揚跋扈卻仍然身居提督之位高枕無憂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一點來說宋應昌是一個目標堅定、思想成熟且城府極深的政治家。
在送走柳成龍以後,宋應昌獨自在書房待了一個時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覺得是時候該和李如鬆深入地聊聊了。
入夜,書房內,宋應昌、李如鬆兩人相對而坐,中間的案牘上放了一壺清茶,而茶壺旁邊則擺放了一個碩大的錦盒,不知裏麵裝的是什麼東西。
宋應昌輟飲了一口茶之後,輕描淡寫地對李如鬆說道:“李提督,
今日朝鮮領議政大臣柳成龍來拜會過我。”
李如鬆點頭微笑道:“這位朝鮮鴻儒來拜會宋經略在我意料之中,宋經略有如此雅興深夜邀我來喝茶恐怕也與此事有些關係吧。”
宋應昌看了李如鬆一眼,不動聲色地說道:“提督不要多心,今夜邀你到書房一坐與柳成龍今日拜會毫無幹係。”
李如鬆點了點頭道:“那就好,不過經略深夜邀我到此不光是為了品茶吧?”
宋經略用手指了指案牘上那個錦盒說道:“這是三日前當今聖上派欽差送至開城的,特命我交付與你。這裏麵是自你我領兵入朝以來上疏參劾你的奏折,一共五十七本,提督可仔細參閱一下。”
李如鬆聽了心中一震,連忙拆開錦盒,見裏麵果然放著厚厚一疊奏折,於是眼中滿是狐疑地看了看宋應昌。
宋應昌淡然道:“聖上有旨,命你逐一仔細參閱。”
李如鬆一聽才放心將奏折從錦盒中拿出並一一拆看。剛開始的幾份奏折全部是京內的禦史言官,而所參劾之內容也大都是陳詞濫調,什麼“囂張跋扈、目中無人”之類的毫無新意可言,李如鬆也覺無聊至極,不禁抬頭看了看宋應昌,見宋應昌此刻正若無其事地在細心品茶,於是壓低了聲調說道:“宋經略,我看了幾份奏折,這內容都大同小異……”宋應昌不等李如鬆說完便打斷了他的話:“聖上旨的意是讓你一份不落的仔細參閱。”
李如鬆一聽忙欠身離座說道:“臣李如鬆謹遵聖諭。”隨後便不敢偷懶,坐下以後開始逐本仔細閱讀。
李如鬆又接連閱讀了十餘份參劾自己的奏疏,都大同小異,正當百無賴之際,突然發現儀製郎中何喬遠上疏以暗中指使沈惟敬私自與倭奴“和親辱國”的罪名參劾自己,不禁又驚又怒,抬頭對宋應昌說道:“宋經略,這……”
宋應昌看了看李如鬆意味深長地說道:“提督稍安勿躁,請全部詳細看完再議不遲。”
李如鬆隻能略微平複心緒後繼續翻閱,豈知越看越覺心驚,原來隨著入朝時日增多,而朝中關於李如鬆的非議也日益增多,且將無中生有說的煞有其事般言之鑿鑿。如給事中馮材以李如鬆借討倭違規擢升李如柏、李如樟、李如梅有因私廢公、結黨營私之嫌等等。李如鬆越看越覺驚恐,到後來直覺背脊之上冷汗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