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兒子給作家老子代筆”的傳聞在甌城區的體製內傳得沸沸揚揚,而林國榮原本就屬於名聲比較響的那類人,眼下出了書,又入了區作協,這種小道消息落在個別區領導的耳朵裏,自然又免不了讓人家重視一番。於是他們之間的日常交往套路,一下子就從平日裏的林國榮死皮賴臉請領導們吃飯,變成了領導們輪番挨個地主動拉林國榮去他們家裏做客。
老林同誌麵對組織的熱情關懷,自然統統來者不拒,一星期內就跟三個區府辦的副主任和兩個區委辦的副主任以及某個區委宣傳部的副部長混成了酒肉朋友,社交能力之強悍,徹底刷新了林淼此前對他的印象。但反過來想,說到底還是因為林國榮最近“出了名”,而且手裏確實又有不少閑錢,不然按這個吃法,光是上門要送伴手禮的成本,就夠林淼全家喝一壺的。
對此林淼唯有感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和比自己高一層次的人保持好關係,關鍵要素果然還是錢和名氣,古人誠特麼不我欺。
林國榮出書這件事,骨子裏真正給予重視和感興趣的,還是隻有甌城區的“權貴階層”。畢竟林淼他們家日常接觸的其他人大多隻是看個熱鬧,大家都是尋常老百姓,有個熟人出了名,對他們而言頂多也就隻是多個談資;不像那些有錢有權的人,見到林國榮出了本書,就會跟風似的產生某種想法——要不自己也來玩一玩?又或者就是——作家的腿一定要抱緊,雖然看起來並沒什麼卵用,但能和作家交朋友,好歹也能顯得自己更有文化品味不是?所以老子要的不是作家朋友,也不是林國榮這個朋友,老子要的是逼格啊!
階層和基層之間的差異,始於想法,區別於行動。反正無論如何,掌握資源的人,確實幾乎是在所有事情的所有層麵上,從最初始的那一刻,就和普通民眾拉開了幾乎不可歸攏的距離,並最終形成即便花上百年時間也無力填滿的鴻溝。
鑒於“代筆”這個小道消息,在甌城區內的主力傳播人群存在特殊性,林淼在學校裏受到騷擾的在幾天後就漸漸淡了下來。雖然還是時不時有人提起,但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總歸還是非常強的,等到第一陣集體議論的大熱潮過去,大多也就見慣不怪。
林國榮出書後的十來天裏,林淼他們家迎來送往了許多林淼根本叫不出名字的各路親戚。
林淼不覺得煩當然也沒覺得有多高興。
跟紅頂白都是人之常情,完全不值得為此產生什麼情緒波動。
林淼每天照常生活,白天狂刷小學奧數題,晚上就去少年宮用自己的手殘大法折磨鍾初惠那顆即將破碎的心。
時間一晃而過,到了11月月底。
老林家真正的大事情,終於來了。
11月27日,星期天。清晨8點出頭,一輛小貨車便緩緩駛入狹窄的天機巷,停在了林淼
家院子外麵。在許許多多的老鄰居們滿是羨慕的眼神中,林國榮很習以為常地對著搬家工人們呼呼嗬嗬,使喚著他們把各種家什輕手輕腳地搬上了車。但其實要搬的東西並不多,無非就是電冰箱、洗衣機寥寥幾件家電,還有裝有一家三口各季度衣物的箱子。像床和櫃子這些新家裏已有的笨重家具,自然全都留下,留給以後的租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