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琰點點頭,“那就好。”她其實也不想再多過問顧玨的事兒,不過上回畢竟她是夾在中間為難,行事也沒有都順著孫茯苓的意思。關鍵是這個年頭和離又不好生養的婦人度日艱難,既然是她一力主張讓顧玨和離,如今她還沒有找到新的依靠,顧琿也還撐不起來,還是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了。
顧琰又看向顧琇,“你跟我一起陪祖母進去。”
顧琇應了一聲,上前扶著太夫人的另一邊一起進去。背後自然是不少羨慕嫉妒恨的眼神落在她身上。不過顧琇早就習慣了,隻當那些眼神都不存在。她住在秦王府,每日在貴女書院上學,閑了進宮看看姐姐和侄兒們。和這些人難得見一回,根本不用在意她們。有姐姐在,便是錢氏占著嫡母的名分也休想拿捏她。
太夫人倒是看了顧琰一眼,進去後就問:“怎麼,什麼事兒和琇丫頭有關係?”
顧琰點點頭,卻暫時沒有細說,問道:“祖母身體近來好吧?”
太夫人撇了下嘴,“還好,沒讓你那個傻爹給氣死。”
一時說得顧琰和顧琇都有些想笑又不好笑的。
“罷了,懶得說她。你先和我說說什麼事兒有關琇丫頭的。”太夫人道。前段時日剛傳出西陵派出使臣求和的消息,京城就有了一番揚眉吐氣,再也不會用宗室、貴女和親的言談。眾人都覺此一役是天朝取勝,斷不能再行和親之舉,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誌氣。
不過太夫人卻覺得不必如此,和親在敵強我弱的時候是恥辱。但在敵弱我強之時便是懷柔之道了。漢武帝之前的和親,是匈奴強漢朝弱,但武帝之後情勢可就改了。譬如王昭君出塞就是在匈奴分裂之後,南匈奴王投誠求娶去的。其實大利於民族團結。
但因為風聲是從天香樓傳出來的,她知道是東宮手筆。在外自然不會有不同的聲音。
顧琰笑笑,“祖母,太子和我說了一樁婚事。我覺得我父親和錢氏都忒不靠譜,所以想聽聽您的意見。此事還隻是一個想法,並未挑明。秦相二房的嫡孫秦輕書今年十五,如今是秀才的身份。秦相過世他是孫輩按理守九個月孝即可。這一年多便是在老家埋頭攻讀。秦家人就要回到朝堂了。太子的意思,想將琇琇許配給這個兒郎。您看如何?”
秦輕書是秦菀的堂弟,是她二叔的嫡子。不過秦菀二叔是庶出,所以他和庶出的顧琇距離倒不是太大。有太子小姨子這重身份,也可以彌補了。不過顧琰離開京城的時候他才七歲,對他不甚了解。所以來問問老太太。而且,雖然她是長姐,還是尊重一下長輩的意思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