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當場斬殺(1 / 2)

李洪又一次改進了火銃。

在李洪從陝西進漠北的時候,特意將自己從應天帶來的匠戶留在了那裏,結果卻沒想到,徐達來的時候,因為眼饞這些匠戶們打造李洪改造火槍的技術,又重新給帶了回來。

也正是因此,李洪才有機會在這麼短的時間,給明軍手裏的火槍再一次進行了升級。

最早的火銃,大概出現在宋代,,因為氣密性和槍管長度等問題,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五到十米。

那時的火銃,被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發射時還要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

這種火器,真正所能起到的,也隻有心理威懾作用。

首先,當時由於火藥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從來無法超過而兩位數,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

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幹脆炸膛,竹子哪裏撐的住那樣的爆炸。

於是到了宋末時期,開始出現了鐵製的火器,被叫做‘梨花槍’隻不過說是火器,其實更像是一個噴射器。

因為他發射的不是彈丸,而是毒藥,梨花槍,隻有一個鐵筒,狀如尖筍內裝毒藥,用泥封口,兵士們可隨身攜帶數個藥筒,以備更換發射,其噴射出的毒焰可達幾丈遠。

梨花槍的殺傷力雖說要比突火槍要大,但是依舊沒有解決射程的問題,因此,等到元末之時,真正的可以稱之為火器的火銃,也叫鳥銃出現了。

如今市麵上主流的火器便是鳥銃,趙士楨著成的《神器譜》中記載了鳥銃傳入中國後,中國原有的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為中國原有的銃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因而較難命中目標,而形容鳥銃為:“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但是這鳥銃雖說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火器,尤其是被李洪改造過藥室的密封性後,射程還會進一步的增加。

但是即便如此,卻依然沒有超脫出火繩槍的範疇。

縱觀世界槍械發展曆史,對於火器的演變大概可分成這樣幾個種類,最開始便是最基礎的火槍,類似於宋朝出現的突火槍以及梨花槍之類的,使用了火藥作為動力,但卻無法遠程攻擊。

再之後,便是火繩槍,火折點火繩,手指推壓金屬彎鉤入火門,使火繩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

而後的演變則是燧發槍,這種火器擯棄火繩,采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標誌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的結束。

再然後,則是後世大眾所認知中的槍械武器,也就是線膛槍,使用了後填裝式槍和定裝彈藥。

隻不過以現在的技術,想要造出線膛槍屬於是天方夜譚,甚至於,燧發槍李洪自己短時間內都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