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過程要比首都那邊難上不少,因為係數調整的不夠準確,前期失敗的人非常多,但是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有些人失敗了就思考自己研究一下,或者加點別的生物進去,別說還真有成功的,就是可能不像首都那邊最後成品那樣整個裝置能完全不依賴外物,但是這邊臨海,水泵是可以抽到海水的,所以這魚菜藻共生裝置有些調整變化也是根據本地的特色。
王書昀來了這邊以後最大的感想就是這邊魚菜藻共生裝置推廣的特別成功,就是裏麵不隻有魚,還有一些其他的水生動物,準確來說是水生食材,不少居民還自己動腦,弄了兩套裝置,一套裏麵是海水,專門養一些海生產物,上麵的菜也是配合著水質來養一些能成活的。
這邊的也有中央空調,但是提供發電的就不是各種人力跑步機,而是利用海水發電,在天災前,海水發電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利用地理優勢這邊依賴海水的元素也比較多,尤其是食物方麵,雖然之前先是極寒,又是升溫發洪水的,這邊自然也是發生了海嘯,但是避難所在地下沒影響到,倒是因為這些一些海洋生物被衝擊很大,避難所設置的捕撈裝置收獲不小。
所以除了“pk病毒”的影響以外,這邊居民的小日子過得普遍還行,疫情期間都是嚴格執行的和首都一致的嚴格措施,現在也都控製住了,就連水的淨化裝置通過遠方聯絡口述的方式這邊也製作成功了,所以這地方頗有點小富即安的感覺,人們精神身體狀態普遍不錯,主要可能是吃得好。
王書昀自打來了這邊以後,天天都有各種海鮮可以吃,種類豐富,味道鮮美,小日子過得美滋滋,她都不經想起為什麼同樣是沿海城市沽海那邊那麼慘,如果可以捕撈的到海產,沽海避難所不該那麼缺吃的啊。
後來還是王書昀谘詢了這邊避難所的相關工作人員,原來洪水時期捕撈海產風險是非常大的,當時還組織了全民投票還決定這件事,畢竟一個不小心避難所可能就被海水給淹了,不然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兒戲。
不過可能是天生靠海的人就不畏懼水吧,最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支持率,秦皇避難所的負責人也是十分有魄力,就這麼決定拚一把了,果然拚成功了就是日子能過得蒸蒸日上。
王書昀一共需要在秦皇避難所呆十天左右,當然也不能落下學習,所以楊非凡老師和她一起過來了,為了方便,楊老師也是這次東水西調工程的副總工程師,畢竟他還要分大部分時間精力在王書昀的學習上,所以雖然他有擔任總工程師的資曆和能力,這次還是個副的。
不過好在楊非凡老師對於這點不在乎,他更在乎的反而是王書昀兌換後的放置工作,他覺得這一點十分違法科學,所以很是感興趣,每次都要興致勃勃地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