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使身為客軍,每日也能吃飽飯了,比起當年實在是強多了。”軍營之中,曹文詔一邊吃飯一邊說道,他桌上的飯菜和普通士兵一樣,和以前比起來卻時差的遠了,不過曹文詔的心情可要比當初好多了。
“曹將軍說的是,要說當年啊......一聽說要去外地打仗,將士們都是一百個不願意。”另一名將領應道,在大明中期武將地位大大下降之後,文官們就加強了對軍隊的控製,而他們想出的辦法之一就是控製軍隊的糧食,當然這究竟是為了方便他們貪汙還是真的要控製軍隊的行動就不得為外人所知了。
按照大明文官製定的規則,客軍在行軍途中的糧食應該由當地的官府供應,而官府也不會將糧食直接發給軍隊,說是怕武將貪墨,而是由他們安排當地百姓做好食物,然後派遣地方兵丁衙役按人口供給;這樣以來不僅加大了當地官府百姓的負擔,而且很容易就將軍隊數量暴露出來,最關鍵的是文官們就更加容易貪墨了,他們廢了這麼大的勁兒,其實就是把萬物的資格從武將手裏奪過來而已。
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反正對於大明的士兵來說,總會有糧食被貪汙的,隻要能按時吃上飯,無論是武將貪汙還是文官貪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很快那些聰明的文官就又覺得似乎沒必要給行軍中的軍隊吃飽飯,按照他們的話就是士兵們吃撐了就走不動路,這樣以來行軍的速度豈不是大大降低?這似乎有些不合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又趕緊追加了一條政策,當地的官府每天隻能給過路的客軍提供兩頓飯。
然而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文官又發現了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客軍行軍速度快的話,一天路過兩座城池,豈不是可以吃上四頓飯?這怎麼能行?趕緊馬上追加補丁:當天到達的軍隊不給飯吃,隻有在本地停留了一天以後才可以讓士兵吃飯。
這些文官毫無疑問是聰明的,他們敏銳的眼光發現了政策中的所有漏洞,並且做出了妥善的處置,讓這些士兵再也沒有占便宜的機會了;不得不說,如果他們如果處理正事兒也有這份心思的話,大明恐怕早就滅了建奴、清除了貪官,統一全世界了,何至於將國家弄成這副模樣?這些官員不可謂不聰明,他們隻是將聰明用錯了地方。
身為士兵,當然不能餓著肚子打仗,所以從那以後大明的軍隊無論遇到多麼緊急的情況,都會不緊不慢的走著,爭取能夠在兩天時間裏有一天能吃上飯;可就算如此,大明的文官也不是沒有應對的辦法,在原曆史中,皇太極入關包圍京城之時,那些愚不可及的文官為了節省一些糧食,拚命地對那些千裏迢迢趕來勤王的軍隊進行毫無意義的調動,讓他們在京城周邊的幾處城池來來去去,為的就是不讓他們在某座城池呆夠一天的時間,好省下這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