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比亞新京,帝國大軍南下的消息,最終還是在某些人的推動下,迅速蔓延到大街小巷,轉眼間這個城市每個角落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茶坊酒肆,賭坊書舍,街頭巷尾,居室小戶。全都在傳言,在議論,在驚惶,
“李家的背後竟然是帝國!”這則消息傳開,全城就不折不扣的被震動!
本來所有人都認為李家這次一定完了,皇帝親自下令抓捕李家,證明四大門閥的時代已經成為曆史,而是沒想到這才多長時間,就是如此驚天的消息爆出來,朝堂大臣們這次是踢了鐵板了,普通中比亞人看待此事,更多是一種幸災樂禍的表情,因為前段時候才傳出,在數百萬南下流民衝擊之下,本來作為阻擋屏障的十萬中比亞軍,竟然全部都撤往了楊河地區,導致流民再無任何阻擋,直接就將靠近河道之地的三個行省變成了一片混亂,數百萬的流民,僅僅哪怕隻是襲擾而過,也都是猶如蝗蟲一般的將當地糧食物資席卷一空,
本來流民還畏懼軍隊的存在,就算是有些劫掠也都是極為小心翼翼
但是隨著軍隊全部撤到楊河,這場南下的流民大潮,很快就變成了對各地的瘋狂洗劫,各地行省麵對如此浪潮,隻有選擇明哲保身,將地方維持治安的部隊都集中在幾座大城,城門緊閉,將流民浪潮徹底的阻擋在城門之外,隻有那些被放空的小城,則自然成了傾瀉流民的犧牲品,流民與當地人為此而造成的衝突和死亡,僅僅是各地上報的,就已經超過了三四萬件,還有更多沒有上報的,那就真不知道有多少了!,
“帝國軍南下,前鋒已經打到了楊河,據說是一天之內,我中比亞十萬大軍就被打的崩盤,現在已經隻敢縮在德陽一地,一旦德陽也被帝國軍攻破,那麼帝國軍抵達新京最多也就是七八天時間的路程了!“
十萬中比亞軍到底擋不擋得住?明明知道帝國南下,為什麼偏偏要死守在楊河地區?如此荒唐的決定,朝堂方麵到底是怎麼選的帥?就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楊河之地,作為產糧區,本身就是低矮的小丘陵地勢,如果遭遇敵人的騎兵,再多的步兵也是被屠殺的份賤,可是朝堂上偏偏就是看不見,下令十萬大軍死守揚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哪裏是為了中比亞,而是為了那些大臣們在揚水之地的私田!
老百姓們不過咒罵幾句,但是新京內的貴族門閥們就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知道的內情明顯要多一些,皇帝以下令軍隊死守楊河,來換取從新拿回內務的權力,這就是說,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沒有考慮過十萬中比亞軍到底能不能守住的問題!
“能離開就早點離開也好,如果是龍家軍,或者還有與帝國一戰的能力,難道還真指望那幫半新半舊的雜牌不成!”大族門閥幾乎是在朝會後的第二天,就開始遣走自己的家眷,但是對外,卻是一臉的堅毅,強烈譴責帝國方麵的不宣而戰
“帝國南下,就是侵入,戰火蔓延而下,我中比亞男兒還有躲避的餘地嗎?“
”李家本就是中比亞的臣子,皇帝陛下處置一名中比亞臣子,難道還需要帝國點頭?”文官出身的大臣們就是口才了得,對外宣傳上更是將一副共赴國難的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刺激的不少中比亞年青人雙眼發紅,
“中比亞不懼一戰!”
激動的喊聲,酒肆茶坊瓦子裏麵的佩劍集會,慷慨激昂的集體叩闕上書,請聖君重重懲治河戰前準備不利的,選名帥重將,重新製定戰略計劃等各種內容,甚至還有多事的學子,將目前中比亞朝堂的各軍將軍,洋洋灑灑開列出來,就連李隆赫然就在其中,畢竟李隆也是指揮了臨杭大戰,如果不是中比亞皇帝的臨戰逃走,臨杭大戰的結果還很難說,至少也會和耶律家半斤八兩,加上這次對於朝堂扣押李族,都抱有一份同情心,李隆的排位還頗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