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被撞倒的男孩叫於一,同濟大學研一的新生。
作為一個一直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初到上海,看到偌大上海的熱鬧喧騰,他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作為整個家族裏的第二個高中生,第一個大學生,唯一一個研究生,他能考上同濟大學的研究生十分不易。高考的時候他發揮失常,語文150分的題隻考了72分,連總成績的一半都不到,且又是在人口大省的山東省參加高考,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後來他進入山東一所二本學校讀大學。他暗自慶幸著,幸虧高考不像其他考試那樣,每門科目都設置最低錄取分數線,不然,估計他又得像班級30%以上的同學一樣,隻能回校複讀。
進入大學後,他本打算畢業後就工作。但一個學長的一番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於一,你應該知道,高考是一場十分不公平的競賽,且不談各個省份的試題難易程度、錄取分數差別很大,即使是同樣的試題,每個省的錄取分數線也差別很大。就拿山東和福建的分數比較看,同一套全國卷,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平均要低50分左右或者更多。你想,50分,你可能拚命學習1年,成績都不一定能提高50分。但考研就不一樣了,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實力說話,沒有各地所謂的差別巨大的投檔線。雖說研究生考試不是絕對公平,但起碼給了你一個翻身的機會。所以你看很多山東的學生高考的時候可能讀的不是什麼好學校,但等讀研的時候,都是985、211的名校。一生中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難得,你好好考慮下吧。”
正是因為這段話,讓於一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番話,他才下定決心考研。確實,後來他班上沒考研的同學畢業後基本都進了一些周邊城市的小企業,然後就“銷聲匿跡”了,而他卻因為考上了研究生,而來到了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
隻不過,於一覺得上海對他卻不是那麼“友好”。上麵的“小事故”隻能算上海給的第二個“見麵禮”,第一個“見麵禮”則是從他初到上海的“不那麼浪漫的歡迎儀式”。
9月是開學報到的時間。經過初試、麵試,於一幸運地考上了同濟大學的研究生。報到前,七大姑、八大姨都趕來慶賀,連續幾天家裏熱熱鬧鬧地吃飯喝酒。搞完這“盛大的歡送儀式”,於一也收拾起了行囊,準備著開學報到的事情。
9月初的上海早晨,還是有一些料峭。坐了一夜臥鋪客車的於一拖著發燒的身體,終於在早上4點多到了上海汽車站。
“下車了,下車了,到上海了,都起床了。”司機師傅大聲嚷嚷著。
“師傅,請問這個時間點,附近有公交或地鐵嗎?”聽到司機的話,於一揉揉惺忪的眼睛,慢騰騰地起身問到。
“這會兒沒有,得6點多,”司機有點不耐煩地說到。
“師傅,您看這附近哪有……”
還沒等於一把話說完,司機直接嚷了句“哪來那麼多問題,趕緊下車,老子得回去睡覺去了。”
聽到司機這麼說,於一隻好悻悻地下了車,畢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還是低調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