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衛華一邊說著,一邊從公文包裏拿出了一些資料。率先遞給了李君威,李君威看了一段,就眉頭皺起了。
他原本就不是能認真看這種文字報告的人,更何況這些資料完全寫的就是不著四六,用詞上就有很多不準確,有些語言跟小學生的作文似的。蘇衛華連忙解釋,原來這些資料來自於對瑞典陸軍一些文書報告的翻譯,是第一手的資料,因為實在太多,又涉及機密,蘇衛華從瑞典回來一路整理,最終也有很多沒有完成。
好在,李君威不用看完這些,蘇衛華可以進行解釋。
從審訊被俘虜的俄國將領來看,俄軍圍困納爾瓦的軍隊有三萬七千人,並非是俄軍隻有這些軍隊,而是這個規模的軍隊是俄軍能供給的極限,就這樣規模的軍隊,也是俄國動員了數十萬農奴的結果,還從南俄地區強征了不少會駕車的哥薩克人。
顯然,瑞典軍隊如果隻以卡爾國王身邊這不足萬人孤軍深入,簡直就是送死,而集中了主力後,就需要組織大規模的補給。而戰場南麵不是敵對的波蘭、薩克森聯軍,就是背叛的立窩尼亞貴族,這些人怎麼可能有組織的為瑞典陸軍服務的。
蘇衛華就此得出的結論是,瑞典陸軍會放棄對莫斯科的進軍,而是轉而南下進攻波蘭。
很快就有諸多軍官支持蘇衛華的意見,在軍官們看來,波立聯邦顯然是更好擊敗的敵人,而擊敗波蘭,從波蘭立陶宛方向進攻莫斯科,就不存在補給問題,一路上都會人口密集的東歐大平原,而不是英格利亞、諾夫哥羅德那種開發程度很低的北歐荒原。
蘇衛華最後說道:“殿下,在擔任瑞典軍事顧問期間,卑職與江將軍一起對卡爾國王進行的深入了了解。我們認為,這位年輕國王的對戰爭的看法並非是國內所認為的救亡圖存或者複仇心切,他的戰爭計劃不會是短期的,並非僅僅是擊敗反瑞典同盟那麼簡單,他應該是想成為北歐霸主,他想要征服波立聯邦乃至整個俄國。
所以他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輕兵冒進,直取莫斯科顯然不符合長遠戰略的考量。”
李君威又給了其他人發表看法的機會,聽了幾個人的發言,感覺並不靠譜,他問過紹傑,作戰處的這些軍官裏,不少出身參謀,軍隊的參謀人員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有真知灼見,有時候甚至要語出驚人,擁有獨特見解更是不二的法門。
所以這些人多能說出自己的見解,但大部分是對卡爾等參戰國領袖的個人風格延伸或者基於戰略上的考量,嚴重缺乏結合事實依據,這與蘇衛華不同,他說的意見結合了他能確定的兩個事實。
其一,從納爾瓦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人煙荒涼,無法短時間做到維持大軍補給。
其二,波立聯邦與薩克森的聯軍在南,背後有立窩尼亞叛亂貴族,麵前還有莫斯科堅城和俄軍主力,如果瑞典軍隊深入,隻要敗一次,就是全軍覆滅。
蘇衛華的意見說的有道理而又結合事實,李君威傾向於他的意見,但是他並不會直接予以支持,而是說道:“蘇將軍,你的意見比較合理,我需要你和軍事情報局、外交體係的人碰一碰,看看能不能達成統一的意見,然後呈遞給我。”
“是,殿下。”
李君威指了指紹傑:“讓紹傑跟著你吧,他在我身邊比較長,人頭熟,協助你辦事更得心應手些。”
蘇衛華自然不會拒絕,他正缺少這麼一個搞定各方麵關係的副手。
李君威問:“作戰處的人,今天都到了嗎?”
“主要人員到齊了,隻不過西津裴長官說,過一段送一些實習軍官來,估摸要過了年才來。”紹傑說道。
李君威點頭:“那就先不等了,來,諸位,我們一起照張相,慶祝一下作戰處的成立。”
在集體相片拍攝後,又按照禁衛、陸軍和海軍等不同出身體係,與裕王單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