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戰初(1 / 3)

當然,這也反映出所謂愛國運動分子的社會結構、從彙攏的情報來看:這些小市民(學生、印刷工、店鋪學徒、製鏡者、珠寶商、茶室堂館、店員、零售商等等)的社會身分並不固定,他們租借廉價房,從一家遷至另一家,消磨時間,等待另一次恐怖活動的任務。

他們在貧富懸殊的全城遊弋。在抗戰爆發前,上海已被認為是“二十四層的高樓底下還有四十八層的地獄。”

但是,即使該城的精英們在許多方麵都脫離了人民大眾,這場恐怖戰爭的社會衝擊力仍如霰彈在他們中間爆炸一樣。

事實上,他們是雙重犧牲者.因為他們經常由於自己的身分而成為綁架和暗殺的目標;他們還是重慶和日本一偽政權恐怖力量之間反複搏殺的被動見證人,許多人被槍殺和炸死。

一直以來,日本對中國愛國者們做出的過激反應,卻導致原本態度曖昧的美國人變得強硬起來,以至要廢除美日商業關係。美國總統的這一決定反過來又將日本推向了珍珠港事件。

像徐恩佐這樣的刺殺分子有可能預見到這一朦朧的因果關係嗎?它將把美國拖入與日本的戰爭,並且幫助中國最終戰勝了侵略者。

這不太可能,盡管國民政府的安全總頭目戴利將軍本人肯定期望這一可能性。青年愛國者們放下麻將牌,離開位於市中心的旅館,在馬路上襲擊一個又一個的高級通敵分子,無意之中促使美國陷入了一場以他們深深卷入中國內戰而告終的戰爭,盡管遠不能肯定究竟是哪一方(共產黨抑或國民黨)將會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隻是在這場爭鬥中,上海的恐怖分子是第一個擲下骰子的。

上海之戰持續了三個月,在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發中日戰事後的最初幾天內,中國人麵對著來自江中所泊海軍艦艇上的毀滅性炮火,體現岀了非凡的戰鬥熱情,將日本人驅趕到黃浦江邊。

由於公共租界的中立,日本人在其遠征軍於9月1日在北麵的吳淞與瀏河之間開辟第二戰場之前,不可能從側翼包圍中國軍隊。即使到了那時候,常凱申也仍繼續將其最精銳的部隊投人到這次決戰中。

至10月,中國配置了 71個師以及幾乎所有的炮兵,共計50萬人。日軍則有6個師和6個獨立旅,總共隻有20萬人.。但是其飛機則取得了製空權,炮火也占有優勢。

閘北遭受了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火災。但是,中國人仍然以沉著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英勇氣概堅守著陣地,凡是親眼目睹其犧牲的人都如此評價。

11月5日,第三戰場開辟。當時,柳川平助率領第十軍(共計3萬人的三個師)在杭州灣登陸,向內陸推進到中國軍隊右翼的後方,於11月9日擊潰了滬寧鐵路沿線的國軍。那裏的大部分橋梁早先已被日本的空軍摧毀。

鬆井石根將軍的裝甲縱隊不再受阻於閘北的碎石,而是趁中國軍隊撤退之機展開屠戮。約30萬中國軍人死於上海之戰,另有幾十萬人死於12月12日南京陷落之時。

上海乃是二次大戰中第一個被摧毀的世界大都會,其工業所受的損失達到5. 6億元。大片居民區遭到破壞,數十萬人無家可歸。九百家工廠、工場和作坊的設備被毀壞。另有一千個設施被日軍摧毀或占領。若將華人區所受的損失都計算在內,則該城市喪失了 70%的工業潛力,上海及其相鄰工業區的60萬人失去了工作。

戰爭損失估計達到10億、20億,乃至 30多億元確切數字不得而知。另外還損失了8億多美元的國外投資。此前集中於上海,並在1937年初顯示良好前景的中國的經濟複蘇,就這樣被戰爭扼殺了,全國倒退了數十年。

難民大量湧入隻有10平方英裏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致使數周之內,人口從150萬猛增到400萬,每戶的平均入數達到31個。175個難民營中的大部分入回到農村故鄉,但仍有數萬無家可歸者流落街頭,成千上萬人睡在辦公樓的走廊、商品貯藏室、廟宇、同鄉會、娛樂場所以及倉庫等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