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4章(1 / 2)

柳庭璋考中秀才後,家裏很是熱鬧了幾天,正如夫子說過的那樣“貧在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故知”。

一家兩個秀才,官府發放米糧,他們不用再擔心之後的生計,娘親孟氏也不用再出去為人洗衣了。

夫子對他說的麵見一事避而不答,不過對於他今後何去何從給了寶貴的建議。

柳庭璋下定決心,繼續鑽研書典,為參加鄉試考舉人做準備。夫子願意繼續教授他。

不過夫子說了,不能學成書呆子,變得閉門造車。坐而論道其實並不算上佳之策,建議他能夠觀察民生社會,貼近生活市井。

柳庭璋長到一十三歲,少時家貧,吃苦不少,磨練得心誌堅毅,沉默寡言。他曾經當過商鋪學徒,做過私塾弟子,帶眼看周遭,用心體驗,都有所得,為人處事得到不少曆練,因此他發自內心讚同夫子所言。

這樣一來,他深思幾日後,拒絕了秦秀才和孟氏讓他專心在家中讀書的提議,反而鄭重在父母麵前提出,想要幫秦秀才到私塾教蒙童們讀書,他想要邊教邊學,兩不耽誤。

其實關於這一點,他與夫子已經溝通過,夫子回複他酣暢淋漓的四個墨字:【大善大善】。

秦秀才求之不得,聞言十分驚喜。連連拍著柳庭璋手臂,翻來覆去說著:“吾兒有心。”

孟氏看父子倆已經說過,自然再無二話,繼續到私塾為他們和蒙童們做三餐飯食。

縣城裏都知道柳庭璋在後爹秦秀才這裏讀書,居然年紀輕輕考中榜首,一傳十、十傳百,不過短短時日,秦秀才善於教人的名聲就遠遠傳開。

原先私塾裏孩童們不到十人,如今許多家長趨之若鶩,變著法子要將自己家孩子送進來。

幸好柳庭璋也準備教書,父子兩人商量過後,從報名孩子中招了將近三十個學生,秦秀才多帶些,柳庭璋先帶十一二個,試著樹立老師威嚴,他要迅速適應從師兄到夫子的身份轉變。

這樣一來,原先的私塾院子便顯得小了,地方根本不夠。

孟氏將這兩年間,秦秀才交給她所攢下的餘財取出來,讓父子們另租一套庭院來開私塾。

這一次,柳庭璋跟隨秦秀才一同找牙人,找新院子,終日奔波忙碌,對於市井百姓,變換了一種大人身份去打交道,討價還價,相互套話,實地探訪,又多了一層見識,最終租定了一套前後兩進的幽靜小院,各方麵都算合適。

炎炎五月到,迎來端午節。看罷賽龍舟,吃過各家互贈粽子,柳庭璋今年咬死說自己大了,死活不肯讓孟氏在他額頭用雄黃寫那個“王”字,隻是乖乖伸出左手手腕係上了五彩繩,腰間掛了辟邪驅蟲藥粉包。

隨著他與夫子日益熟絡,今年兩人在紙上談起端午節俗,柳庭璋描述娘親蒸的鮮肉粽,寫著:

【隨著蒸煮,濃厚肉汁浸入顆顆米粒,箬葉清香,三者混合,十分鮮美。】

夫子卻回複他道:

【我們這裏,視鹹粽為異端,家家戶戶都吃甜粽,以八寶、豆沙、紅棗為餡,正好中和初夏濕氣,吃罷口齒噙香,果不美哉?奈何我身體不能承受,一日最多隻能進食一枚,常常見人眯眼大嚼,羨慕不已。】

柳庭璋倒是知道,南北各項飲食風俗,大有不同,從夫子之言來看,想必是居住在北方的。他還不忘勸慰:

【我爹說自己牙齒不好,也不敢多吃黏牙粽子。夫子年紀更長,確實應以養生為要。夏日暑氣濕熱,肝脾易傷,粽子自然不宜多食,切望夫子保重。】

沒想到,夫子過了半晌,回他一個【哼】字,倒讓柳庭璋摸不著頭腦。

柳庭璋對著《易經》,半生不熟地撿了個黃道吉日,就在端午節後沒幾日,秦秀才和柳秀才兩位夫子同坐鎮的私塾,在息縣開辦了。

三月下旬,京城大公主府。

一大早,公主府管事就在門外迎接貴賓,今日是大公主約了公侯高官各家姑娘過府賞花的日子。其實眾人心知肚明,賞花是個幌子,實則是要給大皇子選妃,畢竟他都十九了,實在拖的不像話了。

陸陸續續來了十一二位花枝招展姑娘們,大約十四歲到十七歲,個個正當妙齡。京城富貴圈就這麼大,誰和誰都有七拐八拐的親戚關係,都是慣常在各式宴會上碰見的,因此十分熟慣,氣氛非常融洽。

大家被引到公主府的花園裏,三三兩兩聚做幾堆,有的湖邊喂魚,有的桌邊細語,有的樹下看花。

景美人姣,香風陣陣,裙衫舞動,嬉笑聲傳,好一幅春日閑情美人畫卷,這正是顧采薇姍姍來遲,踏入花園看到的景象。

有些姑娘以為她是來湊熱鬧的,很喜歡這個心思靈動、待人和氣的小郡主,親熱地與她打招呼。

有些靈敏的想到,顧采薇代表著誠王府,她二哥信郡王也到了找媳婦的年紀。大皇子妃和信郡王妃,哪個位置更好還真是不好說,自然待顧采薇越發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