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的臉色,才瞧著是稍稍和善一些。
皇後也點頭,而後對祝星河道:“平親王府世子殺人的事情,已經在這京中鬧的是沸沸揚揚了。許多事情便不是那麼簡單就能說清楚的,你心裏大概也知道就是。”
她端起一旁的茶,喝了一口,才對祝星河繼續道:“如今平親王的目的很明確,他想要京都守衛軍的協管權。”
這個京都守衛軍的協管權,祝星河倒是知道。
朝中從先皇開始,京都守衛軍便不屬於京都軍了,而是單將守衛軍一萬人拿了出來,自稱一團。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守衛軍有著更加清晰的功能:守護京都,守護皇宮。
但是先皇並不希望將這關係著皇室性命的守衛軍直接由一人統領,畢竟武將若是一旦謀反,比文官串通還要讓人難辦。
所以先皇將京都守衛軍的權力,分成了兩層。
第一層,自然就是由守衛軍的將軍全權管轄。負責的是守衛軍日常的軍備,訓練以及出兵。
但是卻將出兵所需要的虎符以及武器的管轄權,交給了一個皇上信得過的文官。這個文官必須是在三品之上,便叫做擁有了京都守衛軍的“協管權”。
先皇在世的時候,是將這個權利交給了自己非常信任的大學士。
而當今的聖上繼位之後,也沿用了先皇這樣的做法,將京都守衛軍的協管權交給了大學士。
不過聖上學先皇,卻也沒有學的十足十。
先皇將協管權交給大學士,是因為他信任大學士。若是他信任的是旁人,那隻怕這協管權也落不到大學士的手中。
然而對當今皇上來說,他隻是按部就班地將協管權交給了大學士,但事實上,大學士也並不是那麼值得信任的人。
顯然,在皇位上坐了那麼多年之後,皇上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於是就想趁著大學士如今已經年老,即將退居的日子,想將這協管權收回來,交給封家封丞相。
其實倒不是說封丞相對聖上有多忠心,隻是皇上想交給的人,都被平親王府給攪和了。比如皇上想將協管權交給寒王殿下,可平親王卻說寒王也是一個武將,這不合先皇定下來的“文臣掌控協管權”的規矩。
最後隻剩了一個兩邊不站隊的封丞相,將協管權交給他,總比交給平親王要好吧?
誰知,這平親王便借著卓定升“誤殺”張武的機會,說京都的守備混亂,才會造成這樣的事情。為了防止這種事情再發生,他希望皇上能將協管權交給平親王府,好讓他徹底整頓京都守衛軍,給皇城一個安寧。
可誰又不知道呢?所謂的徹底整頓,不過就是想將京都守衛軍裏那些重要的職位,全部都換上自己的人罷了。
若叫平親王拿去了這權力,隻怕是偌大的一個京中,都在他的掌控之內了。
皇上自然不願,卻一時想不到如何能拒絕平親王。而封丞相好似也有自己的想法,並不願主動爭取,一時就反而讓皇上陷入了兩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