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次相親(1 / 2)

過完了二十六歲生日,喬安寧愈發感覺到被催婚帶來的恐懼。

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結婚生子,朋友圈的動態也都從曬單身旅行美照變成了曬對象和曬孩子。

距離在無形之中慢慢被拉了開來,喬安寧的生活圈子沒有變化,可朋友的生活裏卻早已多出來了另外比她更重要的幾個人。

盡管嘴上還常常說著結沒結婚都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係,以前怎樣,以後還是怎樣。

可事實確是,在她還和往常一般在周末的時候或者某個無聊的晚上想要約個朋友出來吃吃飯逛逛街時,對方常常不是被老公拖住就是被孩子拖住。

單方麵的約會隻能以抱歉收場。

一次兩次沒約到,熱情就是這麼一點一點被消耗完全的。

後來次數一多,喬安寧也就不在自討沒趣地打擾別人的家庭生活,常常是念頭剛起就自己主動地打消了。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壓力。

更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父母和親戚。

從她畢業最初選擇在上海工作的兩年間,介於地理距離的影響,父母隻能通過電話一直旁敲側擊地問她有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後來因為不習慣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她選擇了回家工作,與父母住在一起以後,原先的旁敲側擊就變成了日漸明目張膽地催著她趕緊找對象。

逢年過節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的聊天話題也從討論小孩子的學習成績變成了八卦家裏適齡單身青年的終身大事。

喬安寧並不喜歡成為人群討論的焦點,尤其這個討論的焦點問題還是自己的個人私事問題。可她無法阻止別人的議論,因為嘴巴長在別人的身上。

她隻能尷尬地裝傻充愣,嗬嗬笑著把話題從自己身上繞開,卻繞不開來那一道道落在她身上的八卦非議的眼神。

說不難受是假的。

知道自己被人在背後議論,不舒服總是有的。

可婚姻大事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你加我減的數學問題。

喬安寧沒有談過任何一場戀愛,因此她對待感情的態度要比很多人更慎重。

寧願單身,不願將就。

她的態度,一貫如此。

即便在父母不停的念叨麵前,喬安寧也沒有像他們妥協。她隻是明確地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要結婚的人是我,如果要我和一個我不喜歡的人結婚,我做不到和他朝夕相對,生兒育女,這樣的婚姻又有什麼意思呢?”

大約是被她的問話給噎住了,父母難得消停了一段時間。

家裏的壓力稍稍減輕,可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是依然的存在。

喬安寧是參加一年一度的地方公務員招考考回家裏的,單位的同事年齡比她大的占多數,和她一般大小的人則占少數。

其中,這些占少數的年輕同事又大都早早結婚或者有了對象在相處。

未婚的單身同誌便成了領導眼中的重點關注對象。

喬安寧從沒想過好好的在單位上個班也會被領導一個電話叫進辦公室問起了個人問題。

尷尬是很突然就發生了的。

對待不曾預料的狀況,喬安寧用爆紅了臉蛋來回答她的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