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六十 隱藏的線索(1 / 3)

李歡站在這扇圓形的銅合金門麵前摸著下巴琢磨了一小會兒,決定打開這扇門看一下門後麵到底有什麼。出乎李歡意料之外的是,打開這扇沉重的水密門之後,門後麵竟然是一條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圓形通道,而且通道是用特殊銅合金製作的,足有四五米長,在通道的對麵,同樣也有一扇圓形的水密門。

一看這個結構,李歡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圓形通道以及通道兩端的水密門是幹什麼用的了。

這座秘密資料庫有一大半是位於海平麵以下,在基地建立起來之前,這是一座火山噴發時形成的天然洞穴。因為洞穴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與外界相通,所以在洞穴的上半部形成了足夠的氣壓,讓海水不會從洞穴下方湧上來。隻是這個洞穴當年應該是被隱修會無意中發現了,因為極其隱蔽,所以他們才決定把這座天然洞穴改建成為一座專門藏匿那些不應該被世界知道的文獻的地方。

但天然洞穴和火山管道,雖然地方秘密,但這倆東西組合在一起,就說明它們的天然不穩定性。要知道海底死火山管道雖然是已經冷卻凝固的載體,但死火山死火山,下麵終歸是有岩漿的。死火山不是說永遠都不會爆發,而是在長時間的沉睡期。如果說再一次有火山活動,那死火山複活的概率比沒有火山爆發過的地方起碼高幾萬倍。

這個水密艙門和合金通道背後,估計就是李歡在外麵沒看到那些重要文獻的收藏處,這是按照末日安全模模式來設計的。

而且,它還考慮到了這個秘密檔案庫整體水密性。

李歡猜測,在通道盡頭另外一個水密門背後,應該還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如果直接打開一扇門,那就會影響火山管道裏的氣壓平衡。火山管道裏的氣壓是恒定的,所以才能把海水阻隔在外麵。可是如果在這裏打開一扇門,和門背後的空間相通的話,那麼必定會造成氣壓紊亂,那海水就會倒灌進來。這種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就算在1910年大家也清楚明白得很。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那些工程師就在這裏設立了這麼一個類似於氣密艙一樣的通道。

當有人進出的時候,先打開一扇門,人員進入到通道,然後關閉第一扇門,再打開第二扇門。這樣一來,第二扇門後的空氣就不會泄露出去。

這兩扇水密門以及這個圓形通道,就是起這麼一個過渡作用的。而且剛才雖然沒有在基地內部仔細巡查,也沒有看到相關的製氧設備,但李歡敢肯定,在基地中絕對有製氧機存在,畢竟製氧機這東西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被德國人研究出來了。雖然在三十年代之前世界上隻有德國人和法國人能夠製作工業級的製氧機,但是看看這個基地,李歡相信,如果隱修會的人想,就必定能用到這些機器。

想明白了這個通道和那兩扇水密門的作用之後,李歡關死了第一扇門,然後走到另外一扇門跟前打開了第二扇門。

第二扇門外,是一個用鋼筋水泥建造得很平整的大空間。在門口,有一個電閘一樣的玩意,李歡想了想,推上了電閘。

砰!一聲悶響之後,這個空間裏首先閃爍了一下,接著,一個一個燈泡接連被點亮起來。李歡相信,這裏的燈泡肯定是采購了質量最好的,但經過百年之後,好幾十個燈泡在被點亮之後,猛然閃爍幾下之後,接連不斷先後炸開。

那些剩下的燈泡,努力地發著昏黃色的光芒,將這個空間刷上了一層古老而有儀式感的光輝。

沒錯,這就是隱修會的秘密文獻庫了。

在兩層水密門之後,是一個整體用鋼筋水泥建造的“末日安全庫”,所謂的末日安全,那就是在世界末日之後,這個地方能夠繼續存在的。這個地方並不十分大,大約就跟一個籃球場的麵積差不多,裏麵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用木材打造的,設置在軌道上的書櫃。書櫃上有手柄,有編號,跟一般的老圖書館的陳設差不多,想要去哪個書櫃,就搖動手柄分開那一行就是了,這是在任何一個圖書館都能看到的裝置。

這個文獻庫並不算大,就算和普通意義上的圖書館比起來,這種麵積還不到一個籃球場的資料庫可謂是迷你型的了,但隱修會卻用了大量的安全設施來堆砌,足以證明隱修會高層對這文獻庫的重視程度。

圖書館裏的東西誰都能看,而藏在這個末日文獻庫裏的玩意,每一個都是不能被公布出去的。

不過這些書櫃上都沒有詳細編號,李歡答應了不翻看其他東西,隻有一個一個找。但找起來難免會看到其他東西。李歡是那種答應了不翻看其他內容就絕對不看的人,而且他深知一個道理,那就是有些東西不知道比知道更好。知道得越多,給自己帶來的危險就更大。特別是李歡這種好奇心爆棚的人,說不定看到一個什麼文獻,可能不去找找真相連覺都睡不著。

資料櫃上沒有記載,李歡繞著這些資料櫃走了一圈,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一個桌子。在桌子上,放著一本類似賬本一樣的東西,李歡看到之下心裏一喜,沒錯了,這應該就是目錄。任何一個資料庫,肯定都有一個彙總。特別是像隱修會的這種秘密文件庫,肯定會存放數量超多的記錄,而且它擺明了不是給建造的那個年代的人看的。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彙總,將所有的東西都記錄下來,方便後來進來的人翻看。

這也是給後麵的人“別知道太多”的小技巧。

畢竟秘密這個東西,無論你多麼強大,如果知道了不該知道的東西,容易惹來殺身之禍。

李歡小心地拿起那本彙總,畢竟已經過了百多年,誰知道它會不會腐化掉。不過還好,這彙總似乎也是特殊材料製作的,沒有那麼容易腐爛。李歡抖了抖上麵的灰塵,翻開了一頁——果然這就是彙總,而是是用古希伯來文寫的。在隱修會的崛起的年代,古希伯來文是正式的文獻用字,特別是教會用字。

還好李歡對任何語言都手到擒來,否則還真看不懂。

當然,用古希伯來語並不是裝逼。

這種語言,最開始是猶太人使用。猶太人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渡河而來的人”。根據聖經記載,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巴勒斯坦,他的後代分為兩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古蘭經中也承認亞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依地文”;在中國的猶太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吃豬肉,逐漸和回族混淆。因為他們信仰不同,在基督教國家受到歧視,不得擁有土地,隻好經商,逐漸積累商業經驗,基督教徒不允許放高利貸,而猶太人的信仰不禁止,可以從事信貸活動,逐漸成為歐洲的著名商人和銀行家,更為低層平民所憎惡,不時發生打擊猶太人事件。終於導致在希特勒德國發生迫害、消滅整個民族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大量移居花旗國和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國,重新人為恢複希伯來語言,導致和當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人的矛盾鬥爭,使中東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