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州出發趕往洮州,蘭州是必經之地。
這一路上,盧小閑經常會看見成群結隊的軍士,有條不紊的朝著向洮州方向集結。
一個五百多人的隊伍行走在驛道上,他們中間還夾雜著馱馬和驢,雖然隊伍不算整齊,但卻很有序。這些人麵無表情,沒有人喧嘩,徒步向前行進著。
也不知這是鏢隊一路上遇到的第幾支隊伍了,龍壯很有經驗,帶領鏢隊從隊伍左側快速超了過去。
盧小閑騎在馬上,經過這支隊伍的時候,仔細打量著行軍的這些人,也不知在想什麼。
走出好遠去,他還不時回過頭張望逐漸拉開距離的隊伍。
收回目光後,盧小閑看向和自己騎馬並行的郭振:“郭大人,剛地這些人都是府兵吧?”
大唐帝國之所以強盛,與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密不可分。
大唐軍隊沿用了北魏時創建的“府兵製”,該製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兵農合一。國家將部分國有土地授予給農民耕種,而作為回報,農民就要對國家承擔服兵役的義務。農民成為府兵後,平時在家以耕種務農為主,農隙時前往軍中接受訓練,一旦有戰事發生則要從軍打仗。對國家而言,府兵製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對農民而言,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當一名府兵既可以免除稅賦,在大部分時間裏又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也是非常理想的。
貞觀十年,太宗設置折衝府作為軍隊的基層組織。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衝府中的兵員全部為府兵。折衝府的結構為十人一夥,五十人一隊,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團。這些府兵中既有騎兵,也有步兵。
大唐共有折衝府約六百三十三個,總兵力超過六十萬人。其中有二百六十一個折衝府位於關內道,其餘的大多分布在河東、隴右與河南西部的洛陽附近。
聽了盧
小閑的問話,郭振搖搖頭:“他肯定不是府兵,可能是秦州派出的團結兵!”
大唐的主要軍事力量是府兵,除了府兵之外,還有專門負責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專門守衛邊疆地區的邊防軍,以及由各州刺史統掌的募兵和團結兵。
北衙禁軍直接隸屬於皇帝,兵員素質較高,很多都是貴族家庭出身的子弟。
邊防軍一般采用募兵製,士兵都是職業軍人,其戰鬥力明顯強於府兵。
募兵是臨時征募民丁組建的軍隊,又叫募人。一般選取富戶多丁、人材驍勇者充當。募兵的裝備由本人自備或由親鄰互相資助。由於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師宿衛,從事征戰的兵員有限,所以多次征戰主要征發募兵進行。當年,高宗征伐遼東,一次出兵五十餘萬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募兵。
團結兵是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相當於後世的民兵。團結兵不入軍籍,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不過,北衙禁軍、邊防軍、募兵和團結兵都是作為府兵的補充,大唐的主要軍事力量還是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