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左豹韜衛將軍李多祚與陳玄禮、郭振、衛擎等人被留在幽州城,待人員齊整後再押運輜重徐徐跟進。
前鋒張玄遇、曹仁師和麻仁節都是主張速戰速決的,燕匪石和宗懷昌曾經都是張玄遇麾下的將領,根本就不敢違拗張玄遇,也算是張玄遇一派的。
而主張穩進的李多祚被安排在後軍,很明顯是不想讓他爭功。至於陳玄禮、郭振和衛擎等人,在出征前就被武則天欽命留在後軍了。四名將軍共同負責押運輜重,自大唐建國來就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奇葩景象。
人員分配的涇渭分明,已然給此次征討蒙上了一層陰影。
……
“馮大人,這是真的嗎?”曹仁師眼中放出光來,忍不住又追問道。
馮青山離開營州城後,與屬下幾十名官員一路上忍饑挨餓,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終於在半途當中遇到了朝廷的征討大軍。
當軍士把馮青山等人領到曹仁師麵前時,曹仁師都不敢相信眼前這些衣衫襤褸像叫花子一樣的饑民,竟然是營州都督府的各級官員們。
不過,曹仁師對馮青山等人的處境並不大關心,倒是對馮青山所提供關於契丹的情報很感興趣。
在軍隊中任職這麼多年,曹仁師沒有打過什麼大仗,隻是憑著資曆混到今天的地步,眼看著就要解甲歸田,現在突然有了立功的機會,他
哪能輕易放過。
聽了馮青山的的詳細述說,曹仁師的心中不由撲騰撲騰亂跳。
聽了曹仁師的詢問,馮青山正色道:“軍中無戲言,馮某有半句虛言,甘願受軍法從事。曹將軍若不信,可以問問與我同來的營州官員,這些都是他們親眼目睹了的!”
親自詢問了與馮青山同行的那些營州官員後,曹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契丹人因糧草被焚毀,已經連飯都吃不飽了,已準備向鬆漠撤離了。
契丹人撤退,朝廷大軍就可以兵不血刃光複營州,若是趁勢與契丹決戰,說不定會一舉消滅對方主力。真若如此,作為前鋒領兵將軍的曹仁師將會立下不世功勞,甚至可以名垂青史。
有了馮青山的情報,曹仁師更加趾高氣揚,當然不會放棄眼看著到手的功勞。他一方麵派人向張玄遇與譙樓稟報軍情,另一方麵命令部隊急行軍趕往營州,甚至連隊形的混亂都懶得去管了。
征討大軍的前鋒部隊是一支真正的精兵,由羽林軍士兵、十二衛士卒以及從府兵中專門挑選出來的騎兵組成。
曹仁師帶領最五千精銳的羽林騎兵,行進在隊伍的最前麵。軍旗獵獵如火,羽林鐵甲騎兵騎著雄健無比的高頭大馬,甲胄鮮明,鞍韉整齊,佩刀掛盾,高執紅纓長漆槍,銀亮的鋼槍尖刃,寒光閃爍,十分威武雄壯。
張玄遇則帶領兩萬五千名十二衛精騎緊隨其後,飄揚的帥旗上書著鬥大一個“張”字,雖然陛下沒有明確誰做主帥,但張玄遇的作派已明顯將自己當成了軍中主帥。
十二衛騎兵統一身著鐵鎧,外罩半臂戰袍,肩上挎著戰弓,腰佩短刀,牛皮箭壺,鞍側掛著一麵黑色生漆的牛皮騎盾,繪著猛獸的圖案,一杆紅纓長槍血槽宛然,閃著猙獰的幽光。他們的裝備雖然比不上羽林,但戰鬥力卻不容小覷。
相比起曹仁師與張玄遇,麻仁傑率領的府兵就差遠了。他們的馬有高有矮、有肥有瘦。馬背上掛著自備的糧袋、灶具、氈衣、睡袋。刀劍和弓箭、甲胄製式混亂,並不統一,有的人根本沒穿皮甲,有的人雖然身著半身甲,但皮甲很久沒有上油保養了,漆光磨去,皮甲皸裂,肩頭還開了線。
此刻,營州別駕馮青山騎馬與曹仁師並行在前往營州的途中。他早已沒有了離開營州城時的狼狽,臨時換上的鎖子甲雖然不甚合身,倒也顯得頗有些英武。
曹仁師鎧甲與馮青山完全不同,全套的簇新的明光鎧由頭到腳包裹的嚴嚴實實,在陽光下就像一具閃閃發光的金甲神人。銅色鱗片狀的護腮和護頸把他的臉也擋了起來,隻能看到一隻鼻子和一雙銳利威嚴的眼睛。
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都是能征善戰、久經沙場的老將,以此雄軍,大軍到日,叛亂怕不旦夕可平。看看絡繹不絕的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浩浩蕩蕩,無邊無沿,馮青山對收複營州的信心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