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宰相人選(1 / 2)

想想也是,敬暉為官大多是地方,現在雖然擔任了中台右丞,但在任上還不足一年,讓他擔任宰相的確不夠資格。

“那袁恕己如何?”太平公主又提了一個人。

太平公主與李顯較勁,必須要要借助李旦的力量,否則根本沒有任何勝算。袁恕己擔任相王府司馬,太平公主要借助李旦的力量,這個人是無法繞過去的。

為了獲得袁恕已的支持,太平公主也不隱瞞,直接找到袁恕已,開門見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恕已早就有讓李旦登基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於是袁恕已也成了太平公主的自己人。

“不可!”謝雲軒又一次否定了太平公主的建議,“他還是留在相王府,作用會更大一些。讓他做宰相,得不償失。”

大周禁軍由南衙諸軍和北衙禁軍組成。前者屯於宮南,就在李旦手中;後者屯於宮內,由武則天親轄。

若是讓袁恕己去做宰相,那他們就等於失去了對南衙軍的控製,的確有些得不償失。

自己提議的人選,兩次被謝雲軒否定,這讓太平公主麵子上有些掛不住了,她語氣不善的問:“那你說誰合適?”

謝雲軒胸有成竹,緩緩吐出了三個字:“張柬之!”

張柬之?

太平公主聽到這個名字,忍不住脫口道:“他是不是年齡有些太大了?”

張柬之年輕時補為大學生,他廣泛地涉獵經史書籍。

垂拱三年,六十三歲的張柬之才參加了吏部銓選,授為清源縣丞。

兩年後,武則天大開製舉。製舉對應試者並沒有特殊要求,無論是白身士人,還是前資官都可以參加。甚至連現任官,都可以應試,隻要確有真才實學。

這一年應製舉的有千餘人,大多為青年學子,而超過五十歲的隻有張柬之一人,這一年他已經六十五了。

考試結束,張柬之卻聽說自己竟落入下第,心灰意冷,便收拾行囊,準備回襄陽。

這時又傳出消息,說武則天看到中第人數很少,認為其中必有遺漏便下旨重新試策。

張柬之竟借此東風,自下第被判人甲第,天下第一,武則天遂授監察禦史。

載初元年九月九日,武則天正式下製改國號為周,以載初元年為天授元年。這一年,張柬之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後來,張柬之入朝被授司刑少卿,目前居秋官侍郎之位。

無論是資曆還是威望,張柬之做宰相都綽綽有餘。不地,太平公主說的沒錯,張柬之年齡的確有些大,今年已經七十八了。

“隻要他能把事情辦成,殿下會在乎他的年齡大小嗎?”謝雲軒反問道。

謝雲軒說的沒錯,隻要能辦成事,太平公主才不會在乎張柬之是七十歲還是一百歲呢?

“你為什麼會推薦他呢?”太平公主奇怪的問。

“張柬之非常能隱忍,且心向李唐!”

“何以見得?”太平公主眉頭微挑。

“張柬之進士及第後,曾任許王府倉曹參軍。許王素節的母親蕭淑妃當年與陛下爭鬥,終被幽殺,素節也被出為申州刺史。素節作《忠孝論》以自明,張柬之就上書將這篇文章奏明高宗。陛下看後不悅,遂貶之為鄙陽郡王,安置袁州,張柬之也回到襄陽老家。載初元年,許王被縊殺而死。張柬之回到朝中任官,就這樣過了二十年,之前的事件漸漸地被人遺忘掉了。之所以沒有人在意他,就是因為他的隱忍。”

謝雲軒對張柬之的底細如數家珍,看得出來他沒少下功夫。

“張柬之隱忍還說得過去,但你怎麼知道他心向李唐呢?”太平公主打破砂鍋問到底。

“天授二年九月,張柬之母親丘氏病故於家,他守製在家為父母合葬墓撰寫銘文,其中稱母親丘氏‘以永昌三年九月三日終於私第’,殿下不覺得耐人尋味嗎?”

太平公主心中一動,似乎明了了什麼。

謝雲軒直接揭開了謎底:“永昌元年十一月,陛下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年號改為天授元年。永昌僅用不及一年,便已改元,永昌三年實是天授二年。張柬之他為何不書天授而沿用永昌年號?說穿了,因為永昌是最後一個行用唐朝正朔的年號。為了奉行正朔,張柬用大膽的行動來表明心跡,這還不是心向李唐嗎?”

太平公主瞅了一眼謝雲軒,沒有說話。

眼前這個年經人真可謂是心細如發,這麼不起眼的細節,竟然也能被他關注到。與這樣的人做敵人,肯定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好在他們現在是同盟關係。

“最關鍵的一點是,隻有讓張柬之做宰相,姚崇才可能心甘情願的退出!”謝雲軒侃侃道,“張柬之任合、蜀二州刺史,環境極其艱苦。之後再度回京城,就是因為狄仁傑的緣故。他之所以能任秋官侍郎,也是由狄仁傑推薦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柬之也算是狄仁傑的學生,由他擔任宰相,至少姚崇不會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