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為唐朝三令節之一,官府撥款,讓百官追賞為樂。人們除了修禊,主要是尋春郊遊,進行“踏青”活動。修禊是在節日裏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汙垢,以除病去疾,驅邪避怪,並戲水嬉戲,遊玩取樂。
踏青則是相攜來至郊外,尋春賞花,宴飲會友,或促膝談心,或清歌吟唱,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盧小閑自然不能免俗,早已計劃好前往城郊去踏青。
雨後雲霧,太陽被遮,盧小閑一行漫步在鄉間田野,感受春天的氣息。
經春雨的不斷滋潤,效外也悄悄換了容顏。嫩嫩的草莖、草葉,爬滿了漫長的山路,想把山路封住,讓山野隻成為草木的天地。路邊映入眼簾的是那菜花了,整片整片的金黃,沒有一點參雜,煞是喜愛至極的。孩子們暢遊於花海中,與花為伴,歡娛,讚歎。
這些日子來,吟風與弄月一直憋在城裏,收拾著新的家。
自打跟隨了盧小閑以來,也不知她們搬過多少次家了,在她們心中,盧小閑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此刻,她們在郊野中蕩秋千、放風箏、戴柳、嬉笑,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從臉上溢滿內心。
農人們趁著節日,將自家的土特產拿出,土雞、土鴨、雞鴨鵝蛋、綠葉蔬菜和幹貨,擺在了邊道的兩側,不一時便銷售一空,盧小閑等人也多了一份收獲。
眾人來到一處農宅,沒有菜花,隻有那綠油油的麥田,真正的青澀。走在麥田旁,眾人忽然發現田旁的溝壁有一些野生的芹菜,很嫩很鮮的,於是便踏住了青野,順手摘弄起來。
岑少白主動向農家付了錢,眾人吃了一頓可口的灶頭飯,美味在口是最直接的享受。
吃飽喝足之後,岑少白與刑峰作為向導,帶著他們去尋訪忠憫寺。
當年太宗親征高麗敗回到幽州,太宗感懷追思為國陣亡的將士,百感交集,“深憫忠義之士歿於戎事”,故在幽州城東北下令修建憫忠寺,是為悼念。春天時節,忠憫寺成為幽州城中百姓的好去處,不少善男信女來此燒香祈福。
行至半途,看見路邊的半山坡上有一座荒墳,與這昂然春意格格不入。
盧小閑跓足,默默望著孤墳。
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薛懷義,也不知薛懷義是否安然回到了後世?後世還是不他離開的樣子?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世人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春夏秋冬撚指間,盧送黃昏雞報曉。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盧小閑喃喃吟著這首不知是誰曾經作的詩,心中感慨萬分
被誘惑就被誘惑吧,被消魂就被消魂吧。既然穿越到此,那就精彩活一回吧!一生踏入被誘惑的境地越多,被消魂的遭遇越多,不更讓人覺得幸福嗎?心為之迷醉、魂為之消散,難道不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嗎?如果不為精彩而寸寸消蝕、虧空,豈不辜負了這場穿越?
走進忠憫寺,就能夠感受到這裏和其他佛門不一樣的氣氛,祥和而寧靜。
中午時分,很多佛家弟子魚貫入堂用餐,他們臉上寫滿平靜。
忠憫寺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廣大。
走進山門,左右兩側分別聳立著鍾樓和鼓樓。前邊是雄偉的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銅像,袒胸露懷,歡天喜地的樣子。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兩側是明代銅鑄的四大天王像,十分雄偉莊嚴,氣勢非凡。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華嚴三聖”,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文殊、普賢分立兩旁。三尊塑像妙相莊嚴,雕製精美,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
憫忠台又名念佛台,台基高約三尺,周圍護以磚欄,殿堂建於台上。憫忠台院中有一具石雕香爐,雕鏤精致,刀法細膩,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憫忠台後麵的殿堂是淨業堂,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著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淨業堂內供奉著一尊巨製毗盧佛像,高及屋頂,共三層,整座佛像古樸、精美。
最後的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著大士像,為木胎幹漆所製。
法源寺以花事著名,寺內的前庭後院都種植了丁香,這裏的丁香號稱“香雪海”,芬芳濃鬱,極負盛名。前院有唐鬆矗立,鍾鼓樓前寧柏相伴。藏經閣前的銀杏有幾百年的曆史,樹冠如蓋,枝繁葉茂,蔭蔽半院。寺內翠竹、鬆柏掩映,菊花夾道,丁香滿院,文官果、龍爪槐、海棠、古槐等鬱鬱蔥蔥,把整座寺廟點綴得格外幽雅、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