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高下令將宋璟和他的師爺押回鄞縣縣衙,準備審理後上報朝廷處決。
城門離縣衙有一段路程,當王向高帶領一隊人馬路過一個集市時,那裏人頭攢動,鬧市不遠處還傳來唱戲的聲音和陣陣掌聲。
大災之年,杭州其他縣城都餓殍滿街,一遍淒涼,可鄞縣不僅集市繁華,還有唱戲的。
王向高滿腹疑惑地來到那唱戲處,戲台前看戲的老百姓見有官府人馬到來,正要散去。
王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鄉親,我乃杭州刺史王向高,來本地視察災情,大家不必驚慌。”
王向高在講話時,老百姓已看到他們的縣令宋璟被捆綁押解,紛紛圍攏過來,下跪求情說:“大人,為何捆綁宋縣令,他可是好官啊。”
王向高把宋璟擅自抬高米價、收受賄賂的事情講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婦人來到王向高麵前大聲說:“你說得不對,敢問大人,這大災之年,咱杭州府哪個縣不是街市蕭條?你再看咱鄞縣,米糧充足,街市繁華,沒有一個人餓死。這是誰的功勞?是宋縣令的!請問大人,我們宋縣令何罪之有?”
老婦人的話引來一片掌聲。
王向高無言以對,這老婦人說得沒錯,鄞縣確實沒有一點受災的跡象。
他沉默片刻後對圍觀群眾說道:“我會好好調查,給大家一個交代。請放心,朝廷不會冤枉一個好官,也決不放過一個貪官。”
來到鄞縣縣衙,王向高公開審理宋璟。
公堂上,王向高問宋璟為何置朝廷聖命於不顧,抬高米價。
宋璟神情嚴肅地說: “大人,如果執行朝廷規定的米價政策,鄞縣跟其他縣一樣會餓死很多人。不放開米價,哪個米商願意出售大米?”
“這樣高的米價,老百姓買得起嗎?”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曆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商業也十分發達,普通人家幾十年下來,都小有積蓄。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隻是糧食,米價雖高,儉省一點,也能堅持一年半載。那些家庭貧苦,無力買糧的人家,我會發給他們錢物救助。”
宋璟邊說邊叫師爺將救助名冊拿來呈遞給王向高。
救助的名冊上,不僅詳細記錄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還有受助人按的紅手印。
王向高翻看完畢後,語氣有所緩解,問道:“救助的錢來自哪裏?”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發財後,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給我宋璟送錢。如果我拒收,他們一定會誠惶誠恐,我就收下了,登記造冊後又發給那些無力買糧的窮人。”
宋璟叫師爺將那份收受米商銀兩的花名冊拿來。
王向高將兩個花名冊進行比對,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王向高這才發現宋璟的高明處,大災之年他將鄞縣治理得這麼好,實在不簡單。
他不僅沒有治宋璟的罪,反而將鄞縣的做法上報朝廷,請求朝廷嘉獎宋璟。
他甚至還向宋璟請教下一步應對杭州府災情的辦法。
宋璟建議杭州府境內都將米價徹底放開,說一開始米價會節節攀升,但不出三個月,米價就會回落到一千五百文左右一石。
王向高根據宋璟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開糧價,米價一下子衝上每石三千五百文。
全國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後,都源源不斷地把米販到江南來。江南市麵上大米充足,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麵,不到三個月,米價果然又回落到一千五百文一石了。
江南民眾終於渡過了難關,杭州府卻又麵臨新的問題,隴佑一帶因大旱缺少米糧,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宋璟又給王向高出主意,讓他即刻發布公告,以每石一千文的價格收購大米。
大米一千文一石,米商們肯賣嗎?
王向高半信半疑,宋璟卻胸有成竹地說:“大人有所不知,前陣子這裏的米價飛漲,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販到我們江南來了,賺足了腰包,眼下米糧越積越多,再過幾個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糧運回去,隻能降價銷售,否則就會賠本。我算了一下,一千文一石,米商已經保本了。”
王向高采納了宋璟的建議,以一千文一石收購了大量米糧,運往隴佑一帶,受到朝廷嘉獎。宋璟也因此名聲大振,便被調到了藍田做縣令。
……
盧小閑聽罷,眼前一亮,看來這宋璟是個人才。
“宋縣令,這幾日我要上終南山,待我事辦完,還會來縣衙的,到時我會送你一份大禮的!”
“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