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齊等難民們都登記的差不多了,開始給那些難民安排住的地方,這麼多人千戶所內的空房子肯定住不下,隻能先讓他們挖些地窩子,暫時居住。
地窩子的建設非常簡單,從平地向下挖一個深2.5米、長6米~8米、寬3米~4米的土坑,上麵用粗樹幹做檁條,用細樹幹做椽子,鋪上樹條或葦把,撒上一層麥草,蓋上一層碎土,然後糊上一層厚厚的草泥,正中間留一個天窗,地窩子便成了。
地窩子雖然簡便,但問題也不少,到了夏季,一遇到雨水就會被倒灌,草木發芽的季節,床頭土地上有時還會長出幾根蘆葦呢。
因此,地窩子通常隻有在河北、甘肅這樣的幹旱地區才能作為一種長期居住設施;在東北這樣雨水充沛的環境之下隻能作為冬天臨時禦寒地點。等耕種結束之後,難民們要自己建地上的房子,地窩子就直接改成地窖。
劉興祚帶著家丁們指揮那些新居民在搭建地窩子,每戶分三十畝荒地,新居民搭建地窩子時要排列有序,入住之前還要統一洗澡剃發,所有男人都隻留一寸長的短發,盡量減少虱子。
到了晚上,一個個地窩子己經具備雛形,一堆堆的柴火燃起來,加上小孩的玩鬧笑聲,給千戶所增添了許多生氣。
夜晚,李思齊招集了劉興祚、恩索、副千戶和兩隊難民的代表共同商議事務。
李思齊決定明日去遼陽城一趟,向李如柳要走私戰馬的分紅,順便買一些農具與耕牛等物。
劉興祚能算會寫,讓他去廣寧城買米麵與耕牛農具是最適合不過。
李思齊打算把剩下了兩千兩銀子都給劉興祚,讓他去買五百石米,一百頭耕牛,此外犁具與各色農具一樣要買,需要的都買,看他們視情況追加銀錢。
不過李思齊估計這兩千兩銀子購買這些物質還是緊張,眼下剛剛秋收,糧食價格雖比上兩個月有所下降,不過仍是昂貴。
難民代表也提出了一些請求,主要還是農具和耕牛這些生產資料不足。
李思齊身上隻有兩千多兩銀子,一下子就全拿出去,心下感慨真是花錢如流水。
而且這些花費還是遠遠不足,現在還隻是第一批難民,之後可能還會有一兩千戶來投奔,到時買來的五百石米,想必也支持不了多久。
李思齊本來隻計劃招一千戶人,誰知道這遼東的難民數量超乎想象,而且那些來投奔的人就如外麵的難民一樣,大多是沒什麼存餘口糧。
接下來的開荒重活,那各人吃食就多了,一戶人家一年要吃掉七石糧食,各人每隔幾天還要吃些油葷,否則便容易嘔血。
李思齊在心裏還是快盤算著未來如何再搞一些錢財,雖然糖業可能會讓自己大賺一筆,但是甜菜種植、收獲、製糖、買賣都需要大把時間。
自己父親應該可以支援自己兩萬兩的樣子,但是基本上都要花在難民的身上了。
劉興祚高興地接受了任務,李思齊如此信任他,兩千兩銀子眉頭不皺就交給他,讓他很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