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龍勢,與大刀法中之雙翦相同,先將禹王槊向右一宕卷入敵左腰,再略回施,向左一宕,卷入敵右腰,使敵人兩側腰骨麻痹,直接喪失戰鬥力,卷入之後再使用禹王槊的兩指直取敵人咽喉,因其門戶在中路,如同魔神開口,便是名為吞龍者,此招極為凶險,而且為大開大合之勢,每次施為,皆要先將禹王槊提至高處,借下墜之力先擊對手左腰,在借力回轉,劃一大圈,擊中敵人右腰。這套招法,完全不同於剛剛李正走的巧勁,而是實實在在的以力壓人,或許是李正太過心急,以為自己靠巧勁根本無法戰勝李出雲,早早地便使出了自己壓箱底的絕招。
但是他實在是太小看李出雲了,能夠被稱為同輩武功第三,那豈會是池中之物?方才李出雲之所以不在變招之際取巧出手,正是因為其對戰局敏銳的觀察力,發現李正改用大力出奇跡的方式,雖然失了先擊,但是巧勁和大力在戰鬥中完全是兩種應對方式,巧勁是你對自己武器的充分了解,自己琢磨出的功夫,如果旁人對於你的武器知之甚少,那麼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應對你的方法,但是靠力量,那麼就算李出雲對禹王槊並不熟悉,對於其餘靠力量的武器如錘、斧等大多都是有所了解的,觸類旁通,李出雲自信,憑借自己的身手,自然是水到渠成。
昆吾劍不招不架不沾而進,倚仗腰柔步遠不與敵劍相觸直取敵身.譜曰待敵恃奇正,追敵須奪門,莫使人粘手,起伏要分明。劍法樸實,沒有奔跑躥跳之舉,亦無做作亮相之姿,一舉一動如敵在前,姿態又極為優雅,原本就是李出雲不常示人的殺招,如今既然李正中門打開,已無奇招阻擋,自然是一往無前,李出雲左手一劍,跳進二步,左右手各一挑,左右手各一蓋,右手一門轉步,開劍作勢,隨後右足進步右手來去二劍,左足進步左手一刺一晃。如此兩招,不求殺敵,隻求破掉李正那勢大力沉之墜,隻見李正攻勢受阻,就勢翻轉禹王槊,卷入李出雲左腰之間,筆尖直奔腰間刺去。李出雲忙縮退兩步開劍,用右手十字撩開禹王槊,本欲向前刺一劍,這禹王槊又直奔右腰而來,李出雲右足踏進數步,轉身連滾兩手,翻手左手一劍,擋開右腰來襲,右手來去二劍,盡皆削在李正左手之上,隨後開劍再進右腳,直逼李正麵門,李正一招還未施展完畢,危險已然來襲,縱然收住攻勢,然而再也無力回槊防守,禹王槊停在空中,而李出雲的劍已經指在了咽喉之上!
李出雲,勝!
李正敗了。敗得徹底,但是敗得不冤,他低估了李出雲的功夫,也太高估了自己這一招吞龍勢的作用,長兵器在這種狹小的擂台戰中本就不算優勢,更何況是這種重量級的兵器,終歸是不夠靈活,剛開始憑借巧力,就如同是憑空生長了一隻臂膀與李出雲短兵相接,如今想以力壓之,自然是會被人找到破綻一舉滅敵。
李出雲的勝利終歸還是讓看台上的族人鬆了口氣,尤其是最後一波極為成熟的昆吾劍法,仿佛在向眾人宣示,自己依然配得上同輩武學第三的名頭,李德幸災樂禍地回過頭,饒有興致地看著麵色鐵青的金家父子,金禪與其四目相對,冷哼一聲,轉過頭去,再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