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獸場的全稱叫“科洛塞奧大鬥獸場”。“科洛塞奧”,語出意大利文,為“高大”、“巨大”之意。當年這裏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禦花園,鬥獸場建在一個小湖之中,因為湖邊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祿鍍金銅像,羅馬人叫它巨大金像,鬥獸場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奧”。當年的花園、草坪和小湖早已蹤跡渺然,但我們還可從周圍的萋萋芳草、行行綠樹和低窪地勢之中尋覓和察知一些曆史遺跡。從建築時間來看,羅馬鬥獸場曆史悠久,它是歐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偉的鬥獸場、競技場。鬥獸場建於古羅馬弗拉維王朝。
公元72年,韋帕薌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修建,由他的兒子提圖斯揭幕。公元80年落成,工程曆時8年。公元3世紀和5世紀重新修繕。在文藝複興時期,羅馬大興土木,鬥獸場的許多石塊被挖去建造宮殿和教堂。此後又經過多次修整,才使這座古老而雄偉的建築得以保留至今。鬥獸場從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了。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鬥,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持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於盡。無怪乎有人說,隻要你在角鬥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當年,古羅馬著名的奴隸起義首領斯巴達克就是一名角鬥士,他最初率領78個角鬥士起義,很快發展到9多萬人,在羅馬各地堅持戰鬥達2年之久。這次奴隸起義給了羅馬奴隸製沉重的打擊,馬克思曾讚譽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位於鬥獸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古羅馬凱旋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就是以它為藍本加以設計、構建的。這座凱旋門是在公元315年,為了慶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爾維奧橋擊敗暴君馬克森提而建立。凱旋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超過25米,中拱高而大,側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裝飾在此門上。在靠近拱門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個圓圈,據說這裏曾有一個建於公元1世紀的名叫麥達蘇丹特的錐形噴泉。於今舊跡猶存,但噴泉早已幹涸,位於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跡。
馬大鬥獸場的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麵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