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內閣、武院(2 / 2)

尤其是設內閣大學士以取代宰相,堪稱經典。

宰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權力就是人事任免權,通過對各級官員的任免,宰相很容易就能培植起隻忠於自己的體係,進而架空皇權,等到宰相的權力滲透進了軍隊,改朝換代恐怕也就不可避免了。

從先秦時期出現宰相時始,到明太祖止,凡兩年餘年就沒一個皇帝能夠想出有效製約宰相權力的辦法,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做到了。

以內閣大學士取代宰相,並不是將一個宰相的大權分攤給多個大學士這麼簡單,關鍵是大學士本身的品級隻有五品,任免內閣大學士時皇帝擁有很大的選擇餘地,換言之,資曆淺聲望低的官員隻要擁有皇帝的信任,也能夠出任大學士。

這樣一來,內閣事實上就成了皇帝身邊的秘書班子,如果不借助皇權,內閣根本就壓不住六部,挑戰皇權也就絕無可能了,至於六部官員,既便是吏部尚書,雖擁有無可比擬的人脈資源,可他要受內閣節製,也同樣失去了挑戰皇權的可能。

所以,項莊決定師法明太祖,采用內閣六部製。

當然,文官機構的改革要比武官機構複雜得多。

武院隻是一個很籠統的機構,說白了就是蓋幾棟院子,讓那些個國公、徹侯以及從太學畢業的年輕武將有個喝茶聊天的去處,武院裏的軍階劃分也簡單,除了國公以及徹侯,底下還有將軍、中郎將、校尉三個軍階。

文官機構則不同,除了內閣外,還有六部、都察院以及龐大的地方機構。

項莊從皇帝四十二年初開始改革文官機構,直到皇帝四十三年冬才完成。

皇帝四十四年春,項莊稱帝後第一次巡視江東。

不過項莊到的第一站不是秭陵,而是丹徒水師大營。

項莊稱帝之後辦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從江東、巴蜀、河北移民充填邊塞,更不是發兵征討匈奴、月氏,而是假稱天神托夢畫了一幅太平洋海圖,詔令丹徒鎮首任水師總兵薑濟率領五十艘大海船,遠涉大洋去尋找美洲大陸。

作為一個穿越眾,項莊深知大航海運動所能帶來的巨大回報。

南洋的香料,美洲的白銀以及非洲的黃金尚在其次,關鍵是美洲的蕃薯、土豆、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卻是必須搞到的!

在真實的曆史上,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都無法讓華夏文明的實際統治超出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強漢雖然打敗了匈奴,卻根本無力完成對大漠的實際控製,盛唐在中亞雖然有過軍事存在,但是延續的時間很短,根本來不及對中亞各族的同化。

之所以會這樣,最大的桎梏就是人口,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她的人口規模都不足以支撐起對漠北、中亞、遠東、東南亞等周邊地域的實際統治。

假如強漢或者盛唐擁有上億的人口基數,那就可以通過龐大的移民工程,逐步蠶食周邊蠻族的生存空間,那麼華夏民族的生存環境就能得到極大的改善,五胡亂華、五代十六國以及蒙元、滿清入主中原的悲劇就絕對沒機會上演了。

華夏族的傳統勢力範圍集中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有人做過計算,以秦漢時代生產力,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可以養活五千萬人左右,六千萬人是極值,超過這個極限值就會引發嚴重的饑荒,進而導致一係列尖銳的社會矛盾,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就是因為饑荒而引發的。

項莊要想擺脫人口桎梏,就必須引入蕃薯、土豆和玉米!

所以,在項莊稱帝之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水師遠涉重洋,去南美洲尋找蕃薯、土豆及玉米,這是華夏民族人口大爆炸的物質基礎,在真實的曆史上,也是在這幾樣高產耐旱農作物引入之後,人口才出現了爆炸式的大增長。

薑濟的水師船隊於皇帝四十二年春從丹徒港起航出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就在項莊以為這支水師船隊已經在太平洋上的風暴中覆滅時,半個月前卻突然接到了玄衣衛從番禺發出的飛鴿傳書,水師船隊竟然已經回到了番禺港!

項莊聞訊頓時大喜過望,當即安排太子留守洛陽,自己卻興匆匆趕來丹徒港,親自迎接薑濟水師凱旋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