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東征高句麗(2 / 2)

回到洛陽,項莊便開始安排對高句麗用兵。

此時距離天下大一統雖然才剛剛過去兩年,像關中、燕地、齊地以及淮南等地,甚至還沒有完全從戰爭的創傷中恢複過來,但新生的華夏帝國還是迫不及待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戰,高句麗就是華夏帝國第一個拿來開刀的目標。

曆史上同一時期的大漢帝國足足休養生息了近百年,才終於攢下足夠的國力,然後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對匈作戰,但這個時空的華夏帝國卻將這一過程提前了半個世紀,別看這個時空的楚漢相爭持續更久,但華夏帝國的國力卻遠非大漢帝國能比。

這得益於項莊推行的鼓勵士農工商的國策,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原來的楚國現在的華夏帝國擁有了規模龐大的工商業,工商業的興盛就帶來了國庫的充裕,再加上手工業對農業技術的反哺,以致原本楚國治下各郡連年豐收,兩倉存糧是堆積如山。

至於手工業為何會對農業技術形成反哺,原因很簡單,因為手工業會吸收大量的壯年勞力,這些壯年勞力投身手工業,就必然會對農業造成影響,為了彌補或者消除影響,就隻能從耕作技術以及生產工具上想辦法,這就催生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譬如立足於鐵製犁耙的深耕細作技術,譬如水車,譬如立足於水車的井灌技術,再譬如間作技術、輪作技術等等,在農民的探索、以及太學學員(太學有一個公輸車負責的科研機構,搞發明可以獲得爵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農業技術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

國庫裏麵錢糧充足,再加上戰功獎勵機製,新生的華夏帝國上到皇帝、下到黎庶百姓都擁有很強烈的對外用兵意願,作為皇帝,想要開疆拓土、開創不世之功勳,作為武將,想要斬立戰功,得到應有的封賞,作為百姓,也希望自家子弟能夠獲得戰功。

曆史上的大秦帝國,在耕戰體係的激勵之下,那就是一架畸形的龐大的戰爭機器,新生的華夏帝國在士農工商等各個層麵上的發展更加全麵,戰爭動員能力絕對不輸於大秦帝國的耕戰體係,戰爭的持續能力更是要強出許多。

所以,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於為什麼選擇高句麗作為第一個討伐對象,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高句麗緊鄰遼東,相隔不是太遠,其次,高句麗是農耕文明,不像匈奴、月氏等遊牧民族,打不過他們就會遁入大漠或者戈壁灘中,讓你人影都找不著,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句麗正處擴張上升期。

隻要滅掉高句麗,遠東地區剩下的幾個敵人,無論是烏桓人、鮮卑人、扶餘人還是箕子朝鮮,都不可能再挑戰華夏帝國了,當然,現階段隻可能是征服,要想對遠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統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今日恰逢月初大朝,剛落成的大華宮奉天殿裏百官群集。

富麗堂皇的大殿上,華夏帝國始皇帝項莊高踞寶座之上,玉階之下則擺著太子項政的禦案,項政身披五爪龍袍,其形製與項莊身上的龍袍毫無二致,父子倆便是頭上的冠冕也是一般無二,都是十二道旒。

項莊在用這種方式訂立規矩,這才是真正的國之儲君。

項莊之所以這麼做,不僅僅隻是為了樹立太子的權威,他還有更深遠的考慮,因為項莊覺得曆史上的皇位繼承製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太子隻能從現任皇帝的子嗣中選拔,選擇餘地小、很難保證下一任皇帝的素質不說,有時候還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

如果現任皇帝來個暴卒,年幼的太子倉促登基,更是問題嚴重,導致皇權中斷也是有可能的,曆史上因為主幼而出現動蕩的先例不勝枚舉,譬如說漢惠帝、譬如說漢獻帝,而最為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滿清末年的垂簾聽政了。

所以,項莊決心破除這種不合理的皇位繼承製度,無論如何也不能出現未滿十八歲又沒有隨朝參政經驗的皇帝,確立並鞏固項政的儲君地位,令其隨朝參政並賦予人事任免的極大話語權,就是項莊踏出的第一步。

項莊的目光從群臣臉上掃過,最終定格在項政臉上,問道:“太子,關於東征高句麗的統兵大將,你可有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