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凡的任命包含著楊崇對河套有希冀,河套曆來富裕,東西可二千裏,南北遠者八九百裏,近者二三百裏,三麵都能引黃河水灌溉,土地肥饒,可耕可牧,史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說。秦漢時期,河套都是關中的糧倉,後來隻是胡族勢力日益強大,在力量此消彼長的情況下,變成了牧區。
楊崇讓各地官府都進行過試種,圈定了小麥、水稻、大豆、高粱、甜菜等作物,另外鼓勵百姓種桑種果樹,希望把河套地區變為塞外米糧川。屯田軍就是加大當地農耕的密度,建立新的軍鎮城市,為後麵與突厥長期的貿易做準備,河套長期受胡族影響,當地民風彪悍,各族胡人其實占據著人口優勢,隻是因為在中原呆久了,這些人不再享受遊牧生活,隻想著在河套安家樂業。
以往與漢族的矛盾時常爆發,關鍵還是在資源上的落差,一旦吃不飽,就被有心人搬弄是非,扯出各種似是而非的話題,司馬凡在上縣的幾年光陰,在這方麵累積了足夠的經驗,是政事堂相信他的原因。
突厥除了靠近大隋的四鎮,其餘部落和鐵勒人一樣,散處漠北,人不耕織,地無他產;就連鍋釜針線這些日用品都需要中原製造,綢緞絹布等東西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不能拿中原的物資,突厥就會陷入困境。楊崇的設想還是貿易解決這個問題,計劃將大量的工坊擺在河套軍鎮,就近與突厥貿易。
為此在銀川城,楊崇專門與司馬凡討論過這個問題,統萬、銀川、賀東被楊崇確定為屯田三鎮,利用市場開放,互通有無,吸引草原上的胡民投奔河套,變成中原的農民。河套地區的農耕麵積有限,屯田軍就是保證耕田在國家手中的手段,要是放到郡縣,當地豪強和士族恐怕早就會占為己有。
關於獨孤篡的任命,楊崇就比較謹慎,先去信詢問獨狐篡和徐世績以後,才把雲中都護府擴大到上穀以北,與安州連在一起。至此,營州、安州、雲中、代州、太原、豐州、河西成為與塞外各族對峙的一根長鏈,大隋築起了一道防線。
胡族中唯一得利的是占據閃電河的突利,在接到頡利可汗的命令後,突利曉得自己的兵力不足,表麵上出兵,但是與劉黑闥暗中達成協議,在安州以北做做樣子,從頭到尾一仗沒打。楊崇預先給南陽公主去信承諾,不管打成如何情況,隻要突利維持和平的願望,他會保留榆林城和大利城的局麵,隻拿回大隋的土地。
在戰事結束的時候,楊崇遵守了諾言,在劃分地盤的時候,甚至連西域十五城都留給了突厥,讓突利信心大漲。所以麵對頡利可汗的憤怒,突利也很生氣,自己給突厥留下了希望。所以這次突利派出了自己的使者結社率,和契丹使者窟哥、流鬼國使者屹石生齊一起入朝。
流鬼國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三麵大海,南去靺鞨船行十五日,百姓依海島散居,掘地深數尺,兩邊斜豎木建造房屋。平時都穿著皮衣,依靠鹽魚之利,與靺鞨、契丹貿易生存,擁兵萬餘,鐵箭骨鏃;窟哥這次去做生意,說中原局勢變化,流鬼國便派屹石生齊前來,跟著契丹朝拜大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