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新的生活(1 / 3)

藍水星兩萬公裏外的太空軌道中。

太空城市。

第一定居帶,臨時性質的皇宮內。

裏維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才基本適應這邊隻有藍水星一半的重力環境。

其他方麵則跟在地麵基本一樣,沒有太大的區別。

還有一個比較別扭的地方:由於定居帶是一個直徑100公裏、寬度隻有500米的環狀結構,所以地表的曲率非常之高,地麵彎曲幅度很大,總是感覺自己生活在U型地帶的底部,非常的不平坦。

再形象點的比喻,就好像是倉鼠生活在滾筒當中一般,眼前的視界是彎曲的。

以前的開闊視野,現在沒有了。

雖然周圍的星空更加耀眼、燦爛。

加上部分生活物資的獲取,沒有在地麵那麼方便。

總體而言,肯定是在藍水星生活更加舒適便利。

但是在降低少數方麵的品質要求之後,裏維漸漸地就習慣了,消磨掉了內心那種不如再返回藍水星居住一段時間的想法。

……

10月15日。

換上一身防護服的裏維,在太空城市的各個功能區域都巡視了一番。

一號種田工廠。

微重力環境下,一根根的透明圓柱體水管內,流暢著包含所有營養元素的營養液,再通過表麵一個個的細微滲透孔,生長出了一株株的綠色植物。

經過了三次擴建加掛,種田工廠的長18米、寬高均為5米的“標準生長室”,一共增加到了2095個,平均每個生長室配備2名工作人員,加上提供相關服務的宇航員,有接近5000名人類為太空城市的農業建設而服務。

而且別看每個“標準生長室”的內部體積,隻有450立方米,有效利用空間為400立方左右,但就是這麼一個“標準生長室”的農業產量,至少相當於地表的三畝土地。

甚至無論種植什麼,都是“標準生長室”的單位產量更高。

就拿水稻來說,單個標準生長室,在12個月的時間內,種植出超過4噸的稻穀,足夠滿足20個人的口糧所需。

即平均每立方米的空間,一年時間內,能生長出10公斤的稻米。

傳說中的畝產萬斤神話,在太空農場中變為了現實。

為什麼會這麼誇張?

一位姓宋的農業專家講解了具體的原因:

“一個,外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植物減少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能量消耗,細胞分裂的速度增加了20%,生長速度比在地麵加快了25%,每年可以多種一茬的水稻。”

“二個,我們是讓水稻在室內空間進行生長的,每天提供充足的光照,進行24小時的光合作用,而且五米高的內空,足足可以種植五層,生長密度是平麵空間的五倍。”

“最後,標準生長室內的環境,是完全無菌、幹淨的,提供的營養液要素全麵、必須元素充足,沒有病毒細菌爭奪水稻的營養,沒有任何病蟲害的發生,選用的又是高產水稻品種,一年至少收割、播種四季。”

“於是在多重優勢因素之下,我們這一個水稻標準生長室,一年能產稻穀4噸。”

“隻是要說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稻米的味道、口感,比地表上生產的稻米要差一些,吃起來不是特別香、蒸熟後不夠黏糯、彈牙……口味確實要弱一截。”

“另外青菜、辣椒、黃瓜、西紅柿、南瓜……以及一些水果成熟後,也有類似的情況,但總體感覺差別不是特別的大,都是可以入口、慢慢能吃習慣的。”

聽了宋專家的話。

裏維點了下頭,確實是要求別太高了,能填飽肚子、提供足夠的營養就行。

“目前我們的‘種田工廠’,可以滿足多少太空移民需要,允許我們在徹底失去地麵補給的情況下,充足供應多少移民們的食物需求?”

“一個口糧類型的‘標準生長室’,能提供20人左右的口糧需要;一個蔬菜類型的‘標準生長室’,能提供30人左右的蔬菜需要;一個水果類型的生長室,能提供20人左右的水果需要……至於養魚的太空魚場與生長肉類的人造肉工廠,正在研發建造之中,目前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主要還是依賴從藍水星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