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長談(1 / 3)

十裏坡頂,薛方仲和楚錚迎風而立。

孟德起最終還是妥協了,之後再也沒提那開春決戰之事。隻是這樣一來商談的實質性內容就少了許多,重點便放在了戰時如何協調和聯絡上。雙方原定在這十裏坡逗留五日,薛方仲和孟德起私下都覺得兩天便已是足夠。

沒想到楚錚硬是將時間拖足了五日,原因無他,軍中這些幕僚草擬的盟約讓他實在看不下去。楚錚身為大營參將,按職責所劃分大營內的幕僚及書記官等均受他節製,但此次與會名單原本沒有楚錚,完全是因薛方仲的一張請帖才被臨時抽調到此。隨行的幕僚們隻知這位楚將軍來頭甚大,但對他並不了解,又見他年輕,覺得反正這草擬的盟約孟統領都已經許可了,因此這一路上並沒有讓楚錚過目。

會議開始後,楚錚越聽這盟約越覺不對勁,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之處比比皆是。如其中一條“當一方被困之時,附近盟軍應加以援手,否則按本國軍法從事”,這“應加以援手”就有很問題,起碼也要加上“視情”二字,如果秦軍兩千人被突厥數萬人圍困,而附近趙軍亦隻有數千人那是救還是不救?救的話是白白送死,如果不救秦軍若是追究下來,這帶隊軍官隻有掉腦袋的份。

楚錚前世曾隨著領導代表政府簽過不少合同,雖不算專業,但見識不少,眼前這份盟約在楚錚看來還不如一份購房合同來得嚴謹。如果這是秦趙兩國之間簽的和約楚錚才懶得理會,國與國之間簽什麼都沒用,一切以實力和利益為準,翻臉比翻書還快。可涉及兩軍協同作戰的條約決不能有絲毫馬虎,應該字斟句酌,稍有差錯便可造成敵友不分,成千上萬的將士死於非命。

當秦趙四位主將就此盟約商討時,楚錚顧不得藏拙了,站起身來,把這盟約批得一無是處,將其中不足和易使人理解偏差之處毫不客氣的一一列舉出來,隻聽得秦趙兩軍的幕僚麵如豬肝之色。薛方仲和孟德起聽後細想一番也深以為然,便將此事交於楚錚全權負責。楚錚領著十幾人奮戰了三個通宵,最後這一份盟約摞起來近一尺厚,累是累了些,可楚錚卻樂此不疲,仿佛又找到了前世當秘書的感覺。

按照楚錚的意思,兩軍將領應該就此盟約詳細討論後再做一番修改的,可薛方仲和孟德起看了遍後已是大感滿意,草草便簽名蓋印。倒是讓楚錚頗為不快,這可是自己的一番心血啊,這輩子還是第一次這麼用功呢。

趙國這邊本來還準備了一聲酒宴,薛方仲婉言謝絕了,他對這些虛文縟禮並不感興趣。為確保此次和談的安全,數十裏外秦趙兩國大軍正巡視著突厥一舉一動,每日的輜重消耗實屬驚人,薛方仲並不想為什麼酒宴再在此耽擱一日。

吃完一頓便飯過後,雙方收拾行裝準備上路。薛方仲卻把楚錚叫了過來,兩人一路走到這十裏坡頂。孟德起和樊兆彥對此也並不在意,畢竟誰要說楚家少宗主也是通知賣國之人那真是貽笑大方了,或許是薛方仲想借楚錚之口傳話給楚名棠吧。

薛方仲也是快五十的人了,凜冽的寒風呼嘯而來他卻似感覺不到絲毫冷意。楚錚看著這位趙國最強的勁敵,一時間感慨叢生。

“巧芸在趙國還好嗎?”薛方仲突然問道。

“她很好,”楚錚點點頭,“巧芸托我向薛帥問好,這些年來薛府的養育之恩她永生難忘,隻可惜已無以為報。”

薛方仲微感驚訝,想了想長歎一聲道:“我如此對待於她,巧芸不恨我麼?”

楚錚道:“巧芸說過,薛帥一心為公,從不與人有過私怨。在秦國時她與薛帥隻是政見不合,私下對薛帥還是很是敬仰的。”

“逼走巧芸,或許是我此生所做的最大錯事。不過如今說這些已經晚了。”薛方仲嗟噓不已,看了楚錚一眼,“倒是便宜楚將軍了,以巧芸之能,日後對將軍定是極有助益。”

楚錚嘿嘿一笑,這倒也是,當初如果不是薛方仲從中推波助瀾,蘇巧彤也未必能來得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