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君,這樣和您講吧!外彙期貨是在集中形式的期貨交易所內,交易雙方通過公開叫價,以某種非本國貨幣買進或賣出另一種非本國貨幣,並簽訂一個在未來的某一日期,根據協議價格交割標準數量外彙的合約。
在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七種外彙期貨合約,開始了期權市場創新。
從1976年以來,外彙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量激增了數十倍。197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也增加了外彙期貨業務,1979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亦宣布,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來專門從事外幣和金融期貨。
1981年2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次開設了歐洲美元期貨交易。隨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外彙期貨交易市場,從此,外彙期貨市場便蓬勃發展起來。
目前,外彙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有: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元、新西蘭元等。從世界範圍看,外彙期貨的主要市場在美國,其中又基本上集中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和費城期貨交易所(PBOT)。
國際貨幣市場主要進行澳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期貨合約交易;
費城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歐元、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瑞士法郎等。
此外,外彙期貨的主要交易所還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等,每個交易所基本都有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交易的期貨合約。
在外彙市場上,存在著一種傳統的遠期外彙交易方式,它與外彙期貨交易在許多方麵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常常被誤認為是期貨交易。
在此,有必要對它們作出簡單的區分。所謂遠期外彙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成交時約定於未來某日期按成交時確定的彙率交收一定數量某種外彙的交易方式。
遠期外彙交易一般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互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達成,交易數量、期限、價格自由商定,比外彙期貨更加靈活。
在套期保值時,遠期交易的針對性更強,往往可以使風險全部對衝。但是,遠期交易的價格不具備期貨價格那樣的公開性、公平性與公正性。
現在東京這邊,用戶一般選擇的都是期貨合約,大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呢!在中國時候一般都選擇遠期外彙交易模式。
現彙交易亦稱“即期外彙交易”。外彙買賣成立時,於當日或兩個營業日內辦理收付的外彙業務。這種辦理收付的行為,叫做交割,即一方交付一種貨幣,另一方交付外彙,“錢貨兩清”。合格的交割日,必須為兩個貨幣發行國家的營業日。如遇假日,應順延至次一營業日。
您現在是銀行機構,這些方式都可以進行選擇。”野山政軍正色地對李忠信把現有的交易模式講了出來,等候李忠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