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梳理便會發現,那些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前輩們,多是清華早期培養出來的學生。清華的發展經曆了許多波折,這些波折,也是國家的波折,但在這個過程中,清華許多有益的傳統卻散失了。
劫波曆盡,不僅是清華,眾多大學都開始重新尋找自己的傳統,尋找教育的本質。
與世界諸多著名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起步比較晚,但是起點並不低,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自身的製度建設,成功地實現了與具有現代意義的西方大學的接軌。學者謝泳認為,中國出現現代意義的大學,始於1925年清華設立大學部。
與脫胎於晚清舊體製的北京大學不同,清華的誕生,並非始於一個國家現代教育的正常發端之途。
清華的誕生,眾所周知,是因為“國恥”,是用美國返還的部分“庚款”成立的,老一輩的清華人,都把清華稱之為“國恥紀念碑”,骨子裏就透出一種“雪恥圖強”的勁兒。
而當時,“雪恥圖強”,不僅是清華人心底的呼聲,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不唯如此,這個精神,也為後來一代代清華人所追隨,並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闡釋。
用美國返還的“庚款”,就得按美國的製度。所以早期清華的辦校目標就是“把美國的學校整個搬到清華來”,不得不說清華在這一點上是成功的。
由於社會力量的廣泛介入和大學對社會的適應,美國逐漸成為世界大學的中心。清華因故照搬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辦學理念,某種意義上也是無心插柳,卻也為中國收獲了一片巨大的綠蔭。
在清華建校之後的不久時間,辛亥革命爆發,千年帝製一朝瓦解,老大帝國蹣跚起步地走向共和。自此之後,現代化成為百年中國的主題詞。而之後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中堅作用的,多數出身清華,他們的一生均與這個國家緊密相連。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僅僅表現在其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和成就,更在於社會的文明程度,在這方麵,清華毫不遜色,“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胡適,其成就雖然多是在北大獲得,但是他是出身清華的,其他如王世傑、梅汝、王造時、錢端升等人,也都是從清華出去之後學成歸來在社會中發揮重大作用的。
李忠信雖然沒有到清華讀大學,但是,關於清華大學的一些事情,他還是比較知曉的,他心中的想法是,他不一定到清華大學去學習深造,一樣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來應有的貢獻,現在他去清華大學那邊,無非就是想看看清華大學這座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