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嘟嘟嘟……”
青海民和縣往官亭鎮方向的鄉間公路上,一輛金龍大巴車正在滿負載的行駛著。
車上坐著的,正是孔文建率領的考古小隊。
三十多號人,滿滿當當的坐在車裏,跟隨著車子一起顛簸。
“不好意思哈,俺們這窮鄉僻壤的,挨著大戈壁,路有些不好走。”
大車司機抄著一口地道的青海當地方言普通話,不斷地向著坐在副駕駛的孔文建表達歉意。
領導可說了,這次接的人不一般,是一群高知識份子呢,不是博士就是碩士,就連教授都有好幾個!
可得小心伺候著。
不過他完全想岔了。
孔文建一行人,雖然說一個個都是高知識份子,但是沒有一個是嬌生慣養的。
搞考古的,也嬌生慣養不起來。
大家天天不是在下工地,就是在下工地的路上,而且一下地就是大半年,每天和黃沙泥土相伴,能有啥架子?
就這一點路途顛簸,根本沒人放在眼裏。
後排的十來個小年輕,都睡的可香甜呢。
“咳咳,睡覺的都醒一醒,我們快到目的地了!”
看了看手表,孔文建無情的叫醒了旅途勞頓,正在打瞌睡的隊員們。
“都和家裏人打招呼了吧?”他看向了陳翰等幾個隊裏的年輕人,麵色嚴肅的說道:“這次是個大項目,是主動性發掘,估計沒個一年半載搞不定。”
“有對象的,可都得安撫好你們的對象。”
“可別工地下一半,對象就和別人跑了。”
“到時候天天鬱鬱不安,哭天搶地的,隊裏可沒有心理谘詢師提供心理治療。”
孔文建可不是在開玩笑。
為啥考古工作者總將前往考古現場叫做“下工地”?
一方麵是因為很多搶救性發掘的項目,通常都是某處工地在搞基建的時候挖出墳了。
考古隊就像是消防隊一樣,哪裏的工地出事了,就奔赴哪裏。
另一方麵,就是因為考古發掘的工作經曆基本上和工地也差不多。
每天早上七點起來就奔赴工地現場,對著泥土哢哢就是一頓幹,幹到太陽落山了收工回工地附近包下的民居休息,第二天再繼續往複。
而且通常一待就是大半年回不了家,吃喝拉撒都在工地上,最多範圍擴大到鎮上。
生活經曆和搞基建的施工隊也差不了多少。
孔文建在這一行幹了快三十年了,帶了不知道多少屆新人。
基本上每一年,都會有新人因為工作環境的原因,被女朋友踹了。
甚至不少人都喜提了綠帽,然後每日以淚洗麵,無心工作,大大拉低隊伍的工作效率。
特別是最近幾年,不知道是因為社會浮躁了,還是網絡的發達拉近了社交距離的原因。
像陳翰這種剛離開大學沒幾個月的新人,多半都會在入行頭半年遭受一次情感打擊。
畢竟沒有多少小年輕能夠接受自己熱戀期的另一半長期不在自己身邊,而且白天還基本聯係不上,處於失聯的狀態。
沒辦法,總不能指望考古工作時,還能一邊下探方挖土,一邊單手麻利的和對象打電話、發微信吧?
孔文建那個年代,還沒有如此發達的移動互聯網,平常上班情侶之間都不能聯係的,倒是也沒有那麼的“相思”了。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每天24小時都恨不得黏在一起,就算不見麵也在社交軟件上時刻熱聊。
他們很難忍受這種工作就=失聯的情況。
“都安慰好了,我女朋友很支持!”
“男朋友已經被我踹了,渣男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