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謔,這顱骨很結實啊!”(1 / 2)

“身長1.657米!”

“體重52.5公斤!”

“全身無一根毛發!”

“皮膚基本完整!”

“前額正中和兩下肢膝蓋部位,略有缺損!”

“口張開,三十二顆牙齒完好,且很牢固,舌頭上卷!”

“報告!舌下有一塊異物!”

原本老神在在的聽著醫學專家們對古屍進行外表體察的孔建文,咻的一下就衝到了彙報的那位專家麵前,一把將他從古屍口中取出的異物奪了過去。

細細辨認了一下,可以確定這是一塊玉器。

這讓孔建文立馬就聯想到了玉唅。

眾所周知,漢代的人,死後通常會“玉九竅塞”。

簡單的說,就是在身上的九竅塞入玉殮具堵住。

寓意是不讓靈魂從肉體出竅,這樣便能保存肉體的不腐。

這玉九塞包括了玉眼蓋一對、玉耳塞一對、玉鼻塞一對、白玉蟬唅一個、玉肛塞一個和玉陰塞一個。

之前,在簡單打量古屍的時候,考古隊的大家並沒有在古屍麵部看到玉眼蓋以及玉鼻塞。

孔建文還以為這具男屍並沒有為自己打造玉九竅塞呢。

沒想到,男屍的口中卻含有一塊玉唅。

“怎麼樣,是玉蟬嗎?”李教授和陳翰也連忙好奇的湊了過去。

古人很注重玉蟬,生以為佩,死以為含。

具體分析,主要是因為古人並不清楚蟬的具體生物特性。

隻是見蟬能夠在秋涼之時從樹上鑽入土中,等來年春暖再從土中鑽出爬上樹。

好似是一種能夠周而複始,生生不息,不斷重生的生物一般,很是羨慕。

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包括道家崇尚的羽化得道,也是自“蟬”而生。

所以古人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意是希望墓主人能像蟬一樣,精神不死,蛻變再生。

期望死者可如蟬一般,脫胎於濁穢汙垢(泥土)之外,羽化成仙。

這是一種很美好的寓意。

隻是,讓孔建文有些意外的事情出現了,細細打量之下,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被墓主人含在嘴裏的玉器,並非是蟬的形狀,反而四四方方的,有點像漢印。

“這...不是個玉蟬,是塊印!”

孔建文連忙捧著這塊玉,拿到水邊簡單衝洗了一下。

玉是最耐保存的東西了,畢竟本來玉就是一種礦石,結構非常穩定,放千年萬年都不會壞。

所以清理起來也完全可以大膽一點。

再加上這塊玉印是被含在嘴裏的,相對來說還是很幹淨的。

“白色的,一點光澤都沒有,並不是上好的玉材啊。”一邊清晰,孔建文一邊還在搖頭可惜。

這塊玉的材料真的很一般,外觀看起來,更像是一塊白磚,而非剔透晶瑩的玉。

但是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文物自身貴不貴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物本身。

像爛成一團淤泥的竹簡,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一點都不貴重,但是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就是稀世之寶了。

這塊玉印也一樣,本身的材質雖然一點都不貴重,但是上頭刻的文字,卻非常重要!

“老李,小陳,你倆來看看,這上麵刻的字是啥?”

清洗完玉印後,孔建文就迫不及待的將其拿給陳翰和李教授。

孔建文是做新石器時期考古研究的,在金文和篆書方麵並不精通。

陳翰其實讀博的方向也是新石器時期考古,隻是因為係統的原因,他的篆書水平才突飛猛進了。

兩人接過孔建文遞來的玉印,便湊近研究了起來。

這塊玉印並不大,長寬也就一厘米多點,不然也塞不到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