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章 楚係文字(1 / 2)

“編鍾?!”

陳翰腳步迅速跟上,與張健波埋頭往外走。

“張師兄,這組編鍾的數量有多少啊?”

“暫時是出土了三個,其中一個比較殘破,另外兩個保存情況很完好。”

一提到編鍾,陳翰立馬就想到了曾侯乙編鍾。

沒辦法,這套編鍾實在是太有名氣了,比越王勾踐劍還要有名,是真正的國家級重器。

不過除了曾侯乙編鍾之外,華夏考古也陸陸續續發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獨個的編鍾。

編鍾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鍾之稱。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華夏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

編鍾的真正興起,是在西周以後的事。

在周禮之中,音樂也是禮的一種,當時隻有貴族才能享受音樂,而且不同等級的貴族享受的音樂也不同。

比如《論語》中那句“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來罵魯國的季氏逾越製度。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禮的嚴格製度,隻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魯國的正卿,按製隻能用四佾,但是卻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樂舞蹈規格,就被孔子指著鼻子罵了。

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春秋末期的社會心態,可見在周人眼中,音樂是一種多神聖且高級的東西,是和整個社會密切掛鉤的。

其實不隻是華夏,在歐洲的曆史上,早期的音樂也同樣是隻有上層貴族才能享受的高級娛樂。

而編鍾作為華夏上層貴族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同樣也是有一套使用規範的。

商代的編鍾,至少需要由3個鍾組成,多點的話就是5個。

西周中晚期,編鍾已由3枚或5枚發展為8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

當時的編鍾經常用於宮廷宴會演奏,被稱為“鍾鼓之樂”。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9枚一組或13枚一組。

至戰國時期,一組編鍾的數量就更多了。

視主人的“財力”和對音樂的喜愛程度,都可以繼續添加更多鍾數,增加演奏的層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鍾,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種組成的超大型編鍾。

不但彰顯了我國音樂文化和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編鍾還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要論玩十二平均律,鋼琴在編鍾麵前就是弟中之弟!

現在M1號墓也出土編鍾了,那可是大事啊!

可把陳翰激動壞了,腳步飛快的往文物存放室跑。

倒不是他多熱愛音樂。

主要是,這編鍾帶銘文啊!

幾乎所有編鍾,都會在鍾體上刻錄銘文,而且刻錄的內容一般信息量都還很大!

沒幾步路的功夫,陳翰就跟張健波來到了文物存放室。

現在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內還燈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帶著幾位夏商周和秦漢研究室的研究員,全都聚在了房間中央的桌子旁。

三個編鍾,被他們圍在中間,不斷的被打量。

陳翰連忙也湊了過去,打量了起來。

這三個編鍾的形製大致相同,都是甬鍾,鍾體皆為扁圓如合瓦,有棱,上細下粗,外觀看起來和博物館裏展出的那些編鍾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