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花生?”
“看著像!”
“真的假的?”
“西漢真的有栽培本土花生啊?”
在場的考古工作者們,眾說紛紜。
大家都難掩震驚和興奮的情緒。
海昏侯墓的地理位置可是在江西!
離著關中的長安遠著呢!
如果這個青銅器裏放著的,確實是花生。
那已經可以證明,華夏人在西漢時期,是有栽培本土花生的。
花生的發源地,並非隻有南美洲一地。
雖然說,現在這種華夏本土花生早就已經絕跡了。
但是這不代表就應該將其從曆史上抹除!
遠在東西兩端的長安和南昌,都發現了花生實物,而且是作為陪葬品存在,這足夠說明,西漢時期的人,已經知道這是一種糧食,並且有意識的小範圍栽培了。
可能因為畝產量,以及品種的差異,導致這種本土花生並不足夠取代主流的黍米,成為西漢人的主糧。
可能隻在少數上層貴族之間小範圍的種植嚐鮮。
所以才在之後漫長的歲月中,漸漸絕種了。
一種新作物的推廣,是沒那麼容易的。
特別是在古代那種田地裏產出無比重要的時期。
像小麥這種高產作物,同樣是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發現栽培的曆史了,但是直到西漢才被農民小規模種植。
直到唐代,才基本上取代了黍米,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
小麥如此適合人類種植食用的主糧,在華夏都經曆了近千年的時間,才在北方大地普及。
更何況花生這種不算適合的糧食。
特別是這種本土花生,產量也許並不盡如人意。
“是不是花生,現在還不能確定。”
“得送到植物考古學家那邊去做基因測序對比,才能知道結果。”
孔建文穩妥的說道,為興奮的大家降了降溫。
“不過,這個青銅器裏裝滿了板栗、荸薺、菱角等根莖類食物,和這些放在一起的,估計肯定就是花生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五穀雜糧...”
摸著下巴,孔建文喃喃道:“這難不成真的是個蒸餾器?”
“用來釀造果酒、白酒的?”
此前出土的製酒蒸餾器,最早出現在元代古墓。
如果後期研究結果,能夠證明這個器物是用來蒸餾酒的,那麼蒸餾酒的曆史將會直接被提早千年!
這可是個大新聞啊!
“去,將這套青銅器,送去給植物考古和專家組研究!”
孔建文興致勃勃的指揮著兩個考古工作者,將這三間青銅套件,清理出來後,就放入了低氧保存櫃,送出墓室,直接送進隔壁考古基地裏頭去。
哪裏頭現在正彙聚了上百專家學者,等著給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做後續研究工作呢!
簡單安排了一下之後,聚集起來的眾人,就又重新回到了工作之中,繼續清理起了廚具庫內的其他文物。
很快,陳翰就再次又清理出了一個漆木盒。
得力於這座墓曾經長時間被地下水浸泡的原因。
墓中的漆木器,保存情況是最為完好的。
和南越王墓裏漆木器甚至木地板都全部朽壞的情況不同。
陳翰從淤泥裏清理出來的漆木盒,甚至上麵的黑紅色漆,都還在水的滋潤下,鮮豔無比。
這是一個抽蓋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