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八章 什麼叫禮崩樂壞啊!(1 / 2)

“嘖嘖.這麼多鼎啊?”

“一二三四五……”

“這得有二十多個鼎吧?”

“海昏侯作為一個列侯,就算是曾經當過王,當過皇帝,也不能用這麼多鼎吧,還是銅鼎!”

“這就是傳說中的禮崩樂壞後的時代嘛?”

雙手插著腰,看著東藏室內清理出來的二十多個鼎,陳翰那叫一個無語啊。

東藏室,也就是社科院考古所負責清理的廚具室,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

有鋗、壺、尊、鼎、釜、臼、杵、勺等廚具。

有的青銅器上有“昌邑食官”“籍田”等文字,反應出了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西漢時期的“食官”係統和“重農”的祭祀製度。

其中,銅鼎、銅缶、銅長頸壺等青銅器的造型十分精美。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昌邑食官”這幾個字的發現。

海昏侯劉賀,在成為海昏侯之前,就是昌邑王。

而他的昌邑王位,是繼承與自己父親的,並且當了十年的昌邑王。

之後,就再無昌邑王這個諸侯王位了。

也就是說,能夠在使用的青銅器上,“刻有昌邑”二字的,基本上隻可能是劉賀,或者他的父親劉髆。

劉賀的老爹,漢武帝的五兒子劉髆,是在昌邑去世的。

而昌邑位於山東菏澤巨野縣,和江西離的有點過於遠了。

那麼,江西南昌的這座海昏侯墓,就基本可以確定墓主人是誰了。

隻有可能是劉賀了。

雖然,關鍵的刻有“海昏侯賀”“劉賀”之類名字的印章,暫時是還沒發現。

但是對於這座墓的墓主人,考古基地的所有人,基本上都已經有了定論了。

就是海昏侯劉賀沒跑了。

不過,在確定了墓主人身份後,這東藏室內發現的這麼多銅鼎,就有些過於讓人驚訝了。

數了數,一共24件,大部分都是三足鼎。

一個列侯,怎麼可能擁有24件青銅鼎陪葬?

天子才陪葬九鼎八簋,更何況列侯呢?

劉賀膽子是有多大,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陪葬遠超九鼎數量的青銅鼎?

這是所有漢代墓葬中,一次性出土青銅鼎數量最大的一次了!

不過,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

一行行在青銅鼎腹部刻上的文字,算是給出了解答。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二”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三”

“昌邑籍田銅鼎……”

大量關於“籍田”的刻字,被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發現。

這個發現,算是讓大家心裏有數了。

原來這些銅鼎,並非是用作彰顯地位的禮器陪葬的。

這些銅鼎,是劉賀在參加籍田禮時,鑄造的禮器。

所謂籍田禮,是古代吉禮的一種。

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

這個禮製,在漢代被發揚光大,天子親自帶頭,在每年春耕的時候,親自下田勞作,以示重視農耕。

在西漢,這種“籍田禮”,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係統。

從天子到諸侯王再到列侯。

隻要是有封邑的人,不管封地大小,都會在春耕的時候,帶頭進行籍田禮。

一方麵是以示自己對農耕的重視,一方麵也是乞求上天,能夠給個好收成。

在舉行籍田禮的時候,在親耕之前,要先祭拜神靈,並且送上太牢。

這個時候,就是銅鼎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太牢祭品都是放到銅鼎之中,然後獻給神靈的。

這個時候的銅鼎,象征的就不是權利了,隻是用作一個祭祀的工具,回歸了其最早的用途。

其實鼎這玩意,最早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就是用於煮飯以及祭祀的。

隻是因為在上古部落時期,掌握了“祭祀”權的人,往往是部落最有權利的那個人。

華夏遠古部落時代,神權和王權是合一的。

從傳說中顓頊帝絕天地通後,華夏上古時期的聖王們,就是又掌握王權,又掌握神權的人。

是擁有神之血脈,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天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