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這是一本過期了的雜誌,隨便放在桌麵上讓人翻閱的。江渝拿過來看,前麵主要講的還是《暗火》電影的拍攝和感想,直到最後的時候,記者才提到了俞若雲的私人生活。

比如說俞若雲的感情,而俞若雲的答案卻很是撲朔不明。

提起感情狀態時,似乎想透露什麼,但最後還是沒有說。

可是江渝還是看著那幾行字,移不開視線。

俞若雲說有的人是被光芒吸引,最開始的確是這樣的。對於江渝來說,萬事萬物都有條件,如果俞若雲是個朝九晚五的普通人,過著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那江渝可能連遇見他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很少討論過這個,事實上,說愛這個字眼的次數都屈指可數。如果還要一本正經地討論為什麼而愛,簡直聽起來有點傻/逼。

所以現在這個誤解還真是有點難以消除,總不能衝到俞若雲麵前咆哮說你是當老子在追星還是當你在操/粉,更何況他也知道俞若雲的感受是從哪裏來的。

不安的、好勝心極強的江渝,恐怕連自己都分不清,這份感情的構造到底是由哪些組成,而俞若雲又不是無知無覺的傻子。事實上,他比很多人都更聰明。

戲劇理論裏,最簡單的劃分是體驗派與表現派,江渝屬於前者,他想要扮演一個人物的時候,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導演和老師總會說,感覺不對,不夠投入,又或者早年的時候,有些直白一點的人會說江渝天賦欠缺。他必須把整個人都陷入進去,讓自己成為角色本身,最通俗的說法就是“人戲不分”,自己都無法從劇情裏抽離,才能讓觀眾也感同身受。

俞若雲不一樣,俞若雲給每個角色都做足詳細的準備,設計好每個小動作和口癖,甚至最細微的表情——因為那符合角色的性格,但並不會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江渝聽過別人口中的故事,拍對手戲的女演員還被感染得沉浸在情緒裏的時候,俞若雲已經給女演員帶了一份盒飯回來。

而這種演戲的方式需要天賦,觀察人的天賦,不然隻會顯得照貓畫虎,不倫不類。真是奇怪,上天本不會這麼厚待天才,不給點死爹死媽或者走上歧路的挫折都說不過去,俞若雲卻能過得這麼順風順水,光環加身。而江渝到現在,居然沒有什麼覺得不平衡的了。

“有十八年了吧。”江渝算著數字,自言自語,“每年華語地區有分量的電影獎就起碼三個,如果加上別的電影節還不止,有時候還會有雙黃蛋。哦歐洲的、日本的也有啊,中國電影現在參加得也很多。”

“那麼多影帝,一百個都有了吧。你是拿過不少,但也不是最厲害的,人家還有十二歲的小男孩拿最佳男主角的呢。你也不要把自己想得那麼完美,你隻是……比較特別。”

這麼多個人、這麼多光環之中,仍然隻有一個俞若雲。故事的開始並不代表什麼,他們離結局還有那麼長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