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這時候,步安遇上了第二道坎兒:這兩千多字有許多是重複的。
顯而易見,樂經開頭的兩千餘字,必然有許多重複的字眼,可這樣一來,書簡的順序便難以坐定。
步安重又陷入沉思。
首先,這兩千餘部書簡構成的藏頭文,和《樂經》原文的字數對不上。也就是說,它除了是藏頭文以外,可能還有別的規律。
其次,為什麼《樂經》藏在第六字?六這個數字,對於始皇帝而言,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這個問題步安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戰國七雄,始皇帝是滅了六國才一統天下的,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步安於是想到,除了第六字以外,這堆書簡單的其他地方,必然還藏著《樂經》剩餘部分,而這些地方,應該也與始皇帝的平生事跡有關。
經他如此提醒,虞姬立刻將所有書簡的第十三字羅列出來——理由自然是因為始皇嬴政十三歲即位。
果然不出他們倆所料,書簡第十三字倒序行文,也藏有《樂經》,正好接在先前的兩千餘字之後。
兩廂參照之下,原先因為字詞重複,而不能確定順序的情況,立刻解決了。
在著手這項工作的第十一天,步安整理出了兩千餘部書簡的先後順序,作為副產品,按照這個順序,書簡第六、第十三、第三十九以及第四十二字,恰好就是早已失傳的《樂經》全文。
一十三歲即位為王,滅六國,三十九歲稱帝,四十二歲派徐福前往海外仙山……這四個數字,果然都對始皇帝至關重要。
而照虞姬記憶,始皇帝是在四十四歲那年焚書坑儒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步安的猜測:
即始皇帝先將這批可用《樂經》破譯的密文送進了水天澤國,再借焚書坑儒毀掉了存世《樂經》——很可能時隔兩年之後,他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多疑了。
確定了書簡順序之後,步安又得到了一篇長達兩千多字的《告後世子孫書》。
這篇長文藏得更深,是由第一簡第一字,第二簡第二字……第三百六十二簡最末一字,第三百六十三簡最末第二字……這樣一個之字形回文順序中得到的。
文中除了大量訓斥後世不孝子孫的內容以外,還記載了一個傳說——既然是出自始皇帝之口,步安覺得,這傳說即便再離奇,也多半是真的。
始皇說到,神州天下早已存續萬年,本來生死輪替,自有定數,是女媧氏補天之缺,阻滯了魂魄在萬界之間的輪回,才使得神州界人丁越來越旺。
女媧氏此舉,自然是為了得到更多信徒,好聚集無邊信力,可她萬沒有想到,魂魄輪回受阻,淤積於神州界,意外造就了修行人的盛世。
始皇言下之意似乎是說,假如後世秦滅於修行人之手,便可以借東海女媧氏之手,重開天缺,使得此界靈氣枯竭。
其實這個說法,步安最早也曾聽惠圓和尚說起過,即所謂“天有洞,補不得”,興許秦亡之時,始皇後人就將這個秘密公之於眾了,隻不過胡亥之輩太過無能,壓根沒能力利用這個秘密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