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後主宣帝宇文贇是個腦門鋥亮,不務正業的皇帝,與其讓臣民再繼續受他的禍害,還不如換楊堅來呢。
更何況,相比其他帝王,楊堅還有一個重大優勢。
他非常摳門,並不喜好享受,至少在他當政的頭二十年,對節儉的這一原則是一直貫徹的。
基於此,國庫充實,百姓也安樂,楊堅也想到,應該給前朝的那些小朝廷著書立傳。
雖說,這些小王朝,很多都是烏七八糟,瞪穿了眼睛也找不到什麼好事,能數得上的有作為的皇帝,五個手指頭都夠了。
其中更有幾個小王朝,亦如劉宋、高齊等等,宮廷裏的環境,更是髒汙爛臭,令人不忍直視。
毫無倫理綱常,醜聞遍播鄉裏。不過,即便如此,那也是一段曆史,有其存在的價值。就是捏著鼻子,也得主持著述的工作。
然而,這樣的宏圖壯誌,還未及展開,就因為他親親的好兒子楊廣的蠻幹,徹底夭折。
於是,為前朝分立的朝廷著書立說的擔子,就交到了大唐的手中。
作為一代雄主,李世民當然很看重這件事。
早就找了房玄齡、魏征等人負責此事,都是他手下最得力的能臣,不止如此,比如魏征,其家是河北巨鹿的大族,累世公卿,尤其是他同族的前輩魏收,更是北齊的權臣。
在北齊為官的時候,也是負責整理北齊官史的,雖然魏收的差事辦得不怎麼樣,乃至在朝上引發了一場大亂。
可因為擔了這項差事,他家中的藏書還是很全的,有些版本,官方圖書館那裏都沒有。
再加上前朝貴戚令狐德棻、史官李百藥等人,分為南史、北史兩部分的史書,著述的工作開展的相當順利。
然而,一個大大的難題也擺在眼前。
如何評價前朝大隋?
作為大隋的接班人,尤其他們老李家和老楊家還有千絲萬縷的親戚關係,楊廣就是李世民的表哥啊,表哥,親表哥,不摻假的。
所以,如何評判大隋,就成了北史的重點。
嚴格來說,把大隋算在北史之中,其實就是不太公允的行為,完全屬於刻意打壓,降低其存在感。
與那些南北割據的小朝廷不同,大隋是一統天下了的,雖然時間比較短,可屈指算算,也有五十年,怎的就要和北周、北齊一樣,混到分立史裏去了。
從李世民做出這個指示的時候,他就暗含了這樣的意圖。
給李唐一個光輝顯著的定位,讓它名垂青史,成為人人都敬仰欽羨的朝代。
這是李世民的宏願,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身體力行的治國理政,相當勤勉,然而,在充分發揮陽謀的基礎上,並不等於,他就不會使用一些陰謀。
這樣的陰謀,其中就包括將隋朝放到北史之中並列,一定要盡量減低隋朝的存在感,讓世人都記得,結束兩百年中原喪亂的朝代是他李唐,前麵那五十年,完全是不重要的。
不僅不重要,還出了隋煬帝這麼一個光明偉岸的好大喜功的荒誕皇帝,要把他的種種惡形惡狀都記載下來。
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都寫進史冊,就是親表哥又能如何,現在也還不是任我評說。
李世民從不諱言,他對著書立說之事如此熱衷,也是因為關注史官們會如何評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