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念在你也是一片好心的份上,朕要提醒你一句,想把百姓們遷移到安全的地方,這是好事,不過,這也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若是你的預測不準確,出了紕漏,到時候,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組織了遷移,卻沒有發生大水的話,你可要承擔責任。”李世民麵容嚴肅,沉思了片刻,才鄭重說道。
責任?
沈安為什麼要承擔責任?
李治想不通,他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讓沈安倒黴的,而是恰恰相反,他希望沈安能夠經由這個預言,立個大功,討個賞之類的。
以他兒童的價值觀來看,這樣想無可厚非。他怎麼會想到即便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提示,也不見得就會收到料想之中的好結果。
說不定,還會弄巧成拙。
“父皇,若是沈郎說的是真的,那他就讓成千上萬的百姓免於受難,是大功臣,怎能讓他負責任?”李治抱怨道。
在這一點上,他並不傻,父皇此言一出,就證明了,相比領賞,李世民更傾向於讓沈安承擔責任。
李世民板著臉:“朕當然要確定這一點,這樣說,也是為了沈安好。”
“他必須能夠證明,他做出的判斷,所帶來的益處要大大多過所帶來的麻煩,這樣朕才有可能會按照他說的辦。”
“雉奴,”他忽然把話題轉向了自己的親兒子:“這也是你需要盡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很多事情,一定要想明白利弊得失,才能實行,若不是把所有的細節都想清楚了,就不能輕舉妄動。”
“少年,”沈安察覺到,他的眼神正落到自己的身上,連忙站好,等著訓示。
他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
這可是中古時代的大唐,讓這麼多的人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的遷移,別的不說,肯定會在百姓之間引起軒然大波。
再者,明明沒有任何的災禍,生活平穩,你卻組織他們離開自己的住所,短暫躲避。
在他們貧瘠的認知之中,也絕對不會答應。
這就是李世民所說的,遷移會有很多麻煩。這種麻煩和百姓們當真遭了災之後,被安置到他處是兩個概念。
若是到了那個境地,朝廷還能給他們安排吃,安排住,他們就會把朝廷奉若神明,感激不已。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若是沒有朝廷的照拂,他們就沒命活著了。
然而,現在擺在沈安麵前的,卻顯然不是這樣的情況。你不能指望著蒙昧的鄉民會相信他說的話。
相信無限晴好的天氣會瞬間變壞,大水幾乎是頃刻之間就暴漲上來,淹沒他們的家宅。
沈安沒有證據,同樣的,李世民也沒有。隻是說服他們聽從朝廷的旨意就已經是大難題了,更遑論其他。
麵對李世民的提問,沈安沒有退縮。
有詳盡的曆史記錄在手,他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就算是李世民的威脅,也並不能讓他改變主意。
“陛下,微臣可以保證,隻要我們及時轉移了百姓,就可以讓洛陽城免遭一場劫難。”
“而且,微臣把這件事說出來,並不隻是為了洛陽百姓們的安全,同樣的,我也是為了陛下著想。”
“按照天象顯示,這次洛陽城的大雨來勢洶洶,而城中水路眾多,一旦漲水,必定會發屋飄樹。所以,微臣懇請陛下能夠為了自身計,為了大唐的黎民黔首計,在做好了一切安排之後,率先返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