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回南京後,所帶來的大政更新的浪潮,在四月底的時候,終於較為顯著昭然了。
首先是內閣名單確立,各方勢力都有,東林黨是有史可法為首輔,高弘圖為羽翼,五個人的內閣占了兩席,和“眾正盈朝”有點差距,不過也算是差強人意。
畢竟,首輔還是在史可法手裏,這一層叫上下都沒有什麼話可說。
張國維是有名的地方大吏,執掌江南一帶多年,興修水利,鼓勵農桑,是一個非常得民心的實幹型的官吏。
王鐸和李邦華是顯著的太子係的人,不過前者文名早著,後者是科場老前輩,資曆和品德都無可挑剔,就算有人想說什麼,也是根本抓不到把柄。
這個內閣名單一出來,立刻由上諭的形式,再由內閣明發,通行東南諸省。
中央體製缺失的那種茫然無措之感,在接到上諭之時就會消彌。
這宣告皇帝正式於南京視事,重新建立起了中央體製,對人心的穩定來說,十分要緊。
成立內閣的上諭剛發,第二道廢司禮等二十四監局,並成立少府,由勳臣管理,自以往後,太監和皇室用度由少府負責開支,由勳臣為少府卿的製度,算是正式確立下來。
東廠當然也不複存在!
這對很多普通百姓來說,可能尚且懵懂不知,並不了解這其中的關鍵之處,而對很多提起東廠就為之色變的士大夫來說,這是一個足以記述天恩聖德的大好消息!
錦衣衛也是隨這道上諭並撤,一樣引發注意,隻是沒有東廠那麼轟動罷了。
再下來,就是成立軍務處,上諭公示,以馬士英、錢謙益、王家彥、路振飛、吳偉業為軍務大臣,再以餘懷、戴建等江南官員中的才俊之士為軍務舍人,承旨詔命,上諭特別說明,以後凡與軍務相關,以軍務處在召對時麵承聖旨,然後廷寄發下,各地遵照執行。
如果與政務有關的軍務協調,則以軍務處谘內閣,再由內閣明發。
這條詔令足以引發絕大的議論,畢竟這個軍務處是祖製所無,根本子虛烏有的東西。
而它的職掌又是那麼重要!
每天麵聖,承旨,述旨,廷寄下發!
這就是以前司禮監的權力範圍,而且,還有所擴大!
一時之間,軍務處就是比內閣還受矚目的權力部門,隻是它設立之初,地點十分隱秘,就在乾清宮一側,等閑人到不得那裏,而且關防嚴密,擅入者立斬,所以議論雖多,但這個新部門具體是怎麼回事,不少人還雲裏霧裏,看不大清楚。
隻是在有心人眼裏,軍務大臣,已經是很值得結交和重視的大人物了!
又以忻城伯趙之龍領前中左府事,以誠意伯劉孔昭領右府事,京師禁軍與操江,自是由這兩個勳臣統領。
不過,皇城禁軍卻沒有歸兩個領都督府事的勳臣來領,本著大小相製的祖製,這兩個勳臣也沒有什麼話可說,不過錦衣衛取消,旗手衛和府軍前衛也不再複設,重新設立太祖年間的拱衛司,隻是更名為侍衛司,由馮元颺、馮元彪、李邦華、王家彥等跟隨皇帝南狩的大臣任領侍衛內大臣,專責皇城和宮城的安危。
原本的天津撫標全部改為侍衛司下的侍衛,分為禦林、侍衛、拱聖三營,全部用來守備宮城安全。
宮禁製度,也大張旗鼓的改革,越發嚴謹周密。
接下來,又是詔修千步廊,五軍都督府,兵部衙門等大工程,新朝氣象,就是與往常不同。再加上陳子龍和方以智等人的拚力宣揚,內外之間,更對南逃而自我克製的皇室有了些微妙的同情與真實的認可。
在以前,皇室就是北京城裏住的虛無飄渺的玩意兒,提起來,都當是說著笑話似的,現在卻是近在眼前,而且皇上穿著打補丁的龍袍,皇太子在外領軍奔波,皇後和妃子公主們就住在浸水的屋子裏頭!
幾套組合拳下來,製度是有新有舊,任用大臣各方勢力也都考量到了,而裁撤太監和特務組織,皇室用度異常的儉省甚至是清苦,於是一時之間,輿論的反應極好,雖然是南渡的小朝廷,但在很多人的眼中,大明中興氣象居然也是十分明顯了!
隻有朱慈烺自己知道,架子是搭起來了,政治上的變革也悄然開始,但實際的效用如何,暫時還不要想太多。
最少,在製度上肯定會影響深遠,至於怎麼深遠法,自己暫且都想不通透。
一切,都隻能走著瞧吧。
最少,老子到目前為止,都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