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三章 轉折(13)(1 / 2)

“臣馬士英,叩見皇上。”

“臣錢謙益,叩見皇上。”

“臣路振飛……”

“臣吳偉業……”

軍務大臣一共五個,王家彥一告病,一大攤子事就摞在了其餘幾個身上,吳偉業年輕資曆淺,這幾天凡是該王家彥的值班的時候就歸他頂替,其餘幾人也是累的夠嗆,起跪之時,疲憊之態十分明顯。

正當崇禎叫人端來座椅賜坐的當口,馬士英從容道:“睢州總兵許定國謀反,大元帥府司馬臣孫傳庭與徐鎮總兵官高傑同往平叛,許定國被擒而斬,今睢州已經平定了。”

說罷,莊容一拱,道:“臣為皇上賀。”

他是領班軍務大臣,有全權上奏權,別的軍務大臣隻有在排班次序到自己頭上時,又或是皇帝親口垂詢時才能開口,不象馬士英有全盤的奏對大權。

這麼一說,眾人也就隻能相隨而上,一起為皇帝應賀。

“好,甚善!”

崇禎臉上放出光來,眼神裏也滿是喜悅之色。

這一陣子各樣事情都十分順當,南京城中整軍頓武,他也親自去校閱過幾次。常延齡這個侯爵不愧是開國功臣子弟中的佼佼者,十分負責,挑選營兵,整頓校場營武,都十分稱職。而邱元一這個大將統兵馭下也十分厲害,京營和侍衛處下的兵馬都是調教的一等一的強勁。

再加上禁中侍衛都是官紳子弟,無形之中就使得群臣歸心,這一層,當初朱慈烺在南京時是早就說透了的。

地方軍政事物,也是有條不紊的開展,思想起來,自是十分欣慰。

果然,馬士英賀完之後,就開始稟報具體的軍政事物。

“九江督臣袁繼鹹解銀二十萬,精米二十萬石,臣已經著令銀兩入戶庫,米留一半入京師,其餘各撥一半給黃得功與劉良佐二鎮……請旨,是否得宜?”

“可。”

“湖南巡撫解銀十五萬,米三十萬。”

“浙江解銀十八萬……”

“閩浙總督陳子壯奏,督標各營整頓完畢,得將士兩萬一千,馬三千餘匹,騾一千七百餘匹。”

“南京至雲南驛傳三百二十七處,每傳置馬六匹至十匹不等,驛丞一人,驛夫三人,雜役兩人,用銀二十八萬七千兩,本色三十五萬石,雜糧若幹,遵皇上諭旨,各地不必再支草,亦不準收取驛站雜費,所有官員,俱不準擾亂驛傳,違者斬!”

驛站之弊端在明朝太過嚴重,南方的驛站雖然保存尚好,不過也是需要重新核清整頓,而要緊的兩個地方,都是重新改良改革了。

以往驛站一立,就可以在地方收取雜費,強征役夫,而且驛站養馬要草和精料,這一部份也是由百姓負擔的。

這一次就免了這些雜費,而驛站隻負責傳遞軍情和邸抄信息,任何官員都不準停留住宿。

這當然是矯枉過正了,但除此之外,沒有辦法杜絕官員騷擾地方。

在吏治整改之前,暫時也隻能如此。

“湖廣鎮總兵官左良玉奏,日前與襄陽流賊交戰,大勝,斬首四十級。”

今天議政,幾乎全部是好消息。

軍務處的職掌和內閣完全不同,基本上也就是與軍政相關的大政才會由軍務處接手管理。包括米糧儲備和戶部解銀。

賦稅糧儲不僅是國計民生,也是軍事基礎,沒有這兩樣,談不上募集新軍和征戰四方。

驛傳,道路,亦是如此。

今日馬士英說的全部是好消息,隻有在最後說起左良玉斬首報功時,崇禎才笑容一收,冷哼一聲,怒道:“這廝又來殺良冒功麼?”

從天子嘴裏說這話,若是換了別人,怕是十個腦袋也不經砍。

不過號稱擁兵八十萬的左良玉,麾下戰兵最少有五六萬人以上,就算戰鬥力十分堪憂,不過知道內情的也沒有幾個。

到底是在崇禎年間經曆過多少次大戰的名將,和張獻忠李自成都交過手,國朝大將,資格比老左老,名望比左良玉高的,還真是一個也沒有了。

左良玉當總兵時,高傑還是個流賊,黃得功也隻是偏裨小將罷了。

“此人向來如此。”馬士英一躬身,笑道:“表麵功夫,皇上還是得做。”

“罷了,由軍務處傳旨嘉獎吧。”

到底今日聽了不少的好消息,崇禎心氣平和,不和臣下鬧別扭了。換作往常,就算勉強從之,也非得把左良玉的功勞多壓幾天不可。

其實現在朝綱漸漸穩定,左良玉這廝也是會觀風望色的,雖然和東林黨一如往常的走的很近,不過私下對馬士英也頗有致意……既然如此,馬士英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幫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