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的開始(2 / 2)

雖然許多的故事都和這個神奇的小葫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這個小葫蘆也還是沒有太多可以說道的地方。

他,在書店裏呆著,似乎也隻是為了打發一點兒時間,僅此而已。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太頹廢,他覺得自己必須要找點事情去做,找點事情充實自己。

手中拿著《王安石變法》,他看的有些入了迷,因為一時無事可做,於是乎便有了要研究曆史的打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以上都是史書和後人對於王安石的記載。

相比於王安石,在他的腦子裏還有一個人給他留下的印象卻要更加的深刻一些,這個就是司馬光!

司馬光主持編撰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北宋文人中,卻總是被邊緣化。

現在我們對於司馬光這個人物,最熟悉的莫過於於是“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

司馬光想要世人知道的,絕非隻是他小時候砸缸的故事,而是他嘔心瀝血十九載完成的《資治通鑒》。

如今,想要寫宋代以前曆史的寫手們,沒有哪個不參考《資治通鑒》。想要研究中國曆來政壇陰謀陽謀的寫手們,沒有誰沒看過這本書的。

這些人,現在隻能在滾滾長河之中去找尋他們的身影。關於他們的更多的資料,現在已經變成了一些破碎的碎片。

望著外麵,昏暗的天色,呆在書店裏麵,似乎這就是整個世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