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小結和聊天(2 / 3)

每天如果能思考透徹一個問題,一年就能思考365個,十年就是3650個,人的一生一共能有多少問題?對吧。

1,我缺少專注。

能長時間寫作的人,需要有特別強大的專注力。

我其實是一個從小就缺乏專注的人,即便現在,別看我學習了好幾年的自我管理,專注力依舊沒有質的提高。

當然,我不著急,慢慢來,我給自己十年的時間。

就像之前我所說的,人在年紀大的時候,應該明白自己才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力量,而在年輕的時候,還是外界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童年。

所以,我在思考的時候,追尋我為什麼思維特別發散而無法集中,追尋到了童年。

我小時候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什麼姥姥奶奶姨媽舅舅姑姑這些。

哪怕我再小,也意識到,我並不是他們真正的家人,他們更多是可憐我,而很難把我當真正的家人,比如哥哥們的欺負,其他親戚的冷淡,各種事情都會對我的思維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挺悲劇的,隻有在親戚拿遙遠且我根本沒有印象的父親嚇唬我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有父親,所以就導致,我當時心目中的父親是一個可怕的形象。

到現在我都不會和我父親交流。(手動捂臉小表情)

我對母親的第一印象,是我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接我回家。

我當時的親戚都是普通人,他們生存已經很累了,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這就導致,我當時對環境的看法是:這是一個不夠安全的環境,因為沒有父母保護,沒有家庭的溫暖。

在危險環境下生存,我的頭腦應該專注還是發散?

很顯然,我要時時刻刻發散,要發現各種危險信號,萬一太專注了,就可能發現不了危險。

這種從小被環境的影響,讓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發散甚至有點多疑的思維。

所以,我從小到大特別容易被外部變化吸引注意力。

連我的學習也是,隻要認真學習,成績就直線上升,可我根本無法長期專注學習,所以等待我的就是起起伏伏。

過於發散而無法保持專注,是我沒辦法每天堅持寫很多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發散思維導致我無法專注,那會不會帶來好處呢?

當然有。

發散思維讓我在寫作前的“構思”方麵如魚得水,憑借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妄想”能力,我才能在寫作上有一些小成績。

但是,無法專注,也限製了我進一步的成長。

我現在之所以能坦誠說出這些,根本原因是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把世界解釋成“危險的環境”,不再過度防備。

我用現在的角度看,我童年的根本問題不是那個環境,而是“我對環境的解釋”。

如果我當時是這樣解釋的:正是因為父母愛我,他們知道在外麵無法很好保護我,所以把我送到老家。我的親戚雖然不善於表達,但他們內心也是愛我的。雖然哥哥會欺負我,但那是他們想表現自己,也可能是他們覺得我奪走了屬於他們家人的愛,他們其實並不是真想欺負我……

如果我用這種方式解釋,那我現在一定會完全不一樣。

當然,我其實很慶幸當年沒遇到極端的情況,像那種被鏈子鎖住,被家人親戚嚴重傷害的事,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有過度嚴重的事情發生,就應該想辦法抗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嗯……我到底想說什麼來著?

這思維發散的……

總結下來就是,我雖然過去以對抗的心態看待童年,看待那些過去,但我現在已經在和過去的一切慢慢和解。

雖然過去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導致我思維過度發散無法保持專注,很難長時間寫作,但我已經不再把問題歸咎於過去,我現在正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