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稟陛下。”
“前日.......”
正德帝話音方落。
頃刻間便有一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禦案五步外的朝臣再度麵朝正德帝行之一禮。
隨即不徐不疾地道出自身所稟之事。
此後近半個時辰的時間裏。
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上首禦案五步外的數名朝臣當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且所稟所奏之事多是沿海各郡縣愈發猖獗的賊患禍亂一地之事。
以及大周各郡縣近幾個月以來頻發的各種天災險情等。
而這些消息無論是於正德帝而言也好,還是於整個朝廷而言也罷。
皆可謂是十足十的壞消息。
半個時辰後。
隨著數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上首禦案五步外的朝臣逐一退下重歸原位。
偌大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立身於太極殿內的滿堂文武近乎無不麵露凝重之色地垂首而立。
甚至於就連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此時亦是不由得麵露濃濃的凝重之色且眉頭緊鎖不散。
足足過了近一刻鍾之久。
正德帝緊鎖的眉頭方才漸漸舒展開來。
麵上濃濃的凝重之色亦悄然消散大半。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微微側首望了一眼懷捧著淨鞭始終立身於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
僅僅一眼。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便心領神會地再度握緊懷中所捧著的淨鞭。
隨即高高揚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麵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刺耳的淨鞭聲徹底響徹於太極殿內。
太極殿內足足持續了近一刻鍾之久的濃濃死寂之意方才徹底消散。
“有事起奏~!”
“無事退朝~!”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緩緩收起手中淨鞭,隨即朗聲唱讚道。
話音落罷。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響起道道細微的嘈雜之聲。
滿堂文武朝臣中更是超過半數將目光集中在兵部尚書王福昌。
以及兵部左侍郎關長河、兵部右侍郎王興明等數名兵部官吏之身。
靜待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率先提及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
顯然。
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
早已隨著近兩三日以來長安城內愈演愈烈的種種風波。
而已然徹徹底底地成了滿堂文武朝臣現如今最為關心之事。
且若是燕王奕漠北大捷之事為真。
則此事極有可能改變朝堂現有的格局。
於滿堂文武朝臣而言。
滋事重大。
遠超沿海各郡縣愈演愈烈的叛亂!
甚至於遠超白蓮教自汝南郡境內聚攏起來的數十萬叛軍!
此等大事。
自是由不得滿堂文武朝臣不慎重以待。
皇宮腹地。
太極宮太極殿內。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近乎大半微微側首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
以及兵部左侍郎關長河、兵部右侍郎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之際。
懷捧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緊握懷中淨鞭。
隨即高高舉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麵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刺耳的淨鞭聲再度響徹於太極殿內。
滿堂文武朝臣望向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的目光中。
皆是不由得浮現些許焦急之色。
現如今距離淨鞭三響、百官退朝已然僅剩下一鞭。
若是錯過此次機會,天知道滿堂文武何時方能得知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具體內情。
若不是滿堂文武朝臣中唯獨隻有兵部眾人最為適合率先提及此事。
他人提及難免會有逾越之嫌的話。
此時滿堂文武朝臣中必然已經出列多人。
“有事起奏~!”
“無事退朝~!”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望向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的目光愈發焦急之際。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緩緩收起手中淨鞭,隨即再度朗聲唱讚道。
.
...
.\/23465799\/77968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