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天一教的事解決,漢國總算又陷入一片祥和之中。
遼衛兩國如今唯漢國馬首是瞻,倒是讓奚政有些無所適從。
畢竟未來,這兩國總是要成為漢國一統鹹州的絆腳石。
如今在奚政眼中,遼衛已經沒有資格再稱之為國了。
那遼衛國君,如今在他眼中,更像是漢國分封的異姓國公一般。
實際上這也是奚政未來的打算,待滅了衛遼以後,為彰顯自己的聖君形象,可以將之封為國公。
以後爵位可世襲,代代推恩,直到變為平民百姓。
當然,如果這兩人的家族中,有能力者漢國也會不吝使用。
至於什麼後患,也不是奚政自負,隻要入了漢國版圖,就別再想行那叛亂之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暫且不論,從錦衣衛到太院,這些都不是擺設。
漢國這邊解決了內憂外患,蒸蒸日上,對燕國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
八十年前,天一教起義,漢國將軍權外放,這燕國的開創者,便是那時封的薊侯。
大漢政權被顛覆後,天下諸侯紛紛自立,當時的薊侯也上書漢國天子,請求封國。
後來漢國連天子的地位都不保,自降為郡王,燕國對大漢最後的尊敬也沒有了。
從上一代燕王開始,就對整個鹹州虎視眈眈。
燕國人口眾多,土地富饒,綜合國力便是鹹州其他三國聯合也難以抗衡。
所以三國平時,對燕國馬首是瞻。
而為了不與胡人直接起衝突,三國也正好成為了替燕國抵擋胡人的長城。
正因為如此,三國國力越來越弱,燕國則越來越強。
十年前,燕國便開始打造俱甲騎兵,取名為鐵浮屠。
也是那一年,烏桓與扶餘人聯合南下,大敗三國聯軍,並將上穀郡吞下。
三國危亡之際,燕國請來三國和二胡使者,以鐵浮屠閱兵,威震四方。
這才讓扶餘生了退卻之心,同時鐵浮屠的名聲也因此傳出。
兩年後,也不知那建奴,是如何得知燕國俱甲的鍛造方法,這才有了建奴版的鐵浮屠。
薊縣,燕王宮。
經過數十年的穩定發展,燕國與世無爭,暗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這燕王宮,竟是不比漢王宮要遜色不少。
要知道漢王宮可是曾經大漢王朝的遺留,哪怕不如以往的十分之一,卻也不是一個郡國的財力能夠辦到的。
燕國數十年來,北有三國幫忙攔住胡人,南邊齊國與魯國相爭,它也從中周旋。
在這戰國亂世,燕國竟是在這夾縫中,和平發展了數十年。
燕國的地緣環境,並沒有如吳國、蜀國那樣得天獨厚的天塹。
能夠在多國環繞中如此發展,可見其幾代國君的能力。
昨日,漢國那邊傳來消息,說在上穀支縣發生了神跡。
甚至越傳越離譜,說什麼是漢國的國運之神縣令。
對此,燕國上下君臣大體是不太信的。
不過不止一人看到那等神跡,按燕國君臣的理解,這應該是上天對漢國的負責,是天象吉兆。
再想自正月以來,漢國的總總,燕國君臣上下,都開始警惕起來。
宣事殿中,燕國國君肖明身穿玄色蟒袍,正襟危坐。
說起來,如今這燕王,也算是一位雄主。
老燕王生有七子,大兒為太子,在三年前卻是突發惡疾夭折。
太子正當壯年,身強體壯,又怎麼會毫無預兆地患上惡疾,這其中端倪,不言而喻。
在剩下的六個兒子中,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當今燕王肖明,排行老四,其母家勢力,反而是剩下六兄弟中最弱的。
但他擅於結交,且處事極為果斷,最終更是通過手段,將楊家拉到了他同一陣線中。
老燕王死去時,遺詔寫的便是肖明的名字,但作為老四,前麵還有兩個兄長,怎麼輪也輪不到他。
此事一出,自有人不滿,卻被肖明聯合楊家傾力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