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秦舒淮回到辦公室,開始看圖紙。
秦舒淮很清楚,想要拯救秦家,除了發表文章表麵之外,最為重要的事,自己必須令家族成員刮目相看,提升自己的地位。
隻有這樣,自己的話語權,就越來越大。
如果三年後,自己的話能左右大伯的想法,到那時候,秦舒淮便能很容易的破解家族的困境。
拿著設計院手繪的圖紙,秦舒淮大體看了起來。
秦舒淮前世幹過天路鐵路,也隻是年輕時,後來隨著職位的提升,秦舒淮便從技術口,轉到了管理口,一步步走上指揮部指揮長的職位。
因此,對於此前學會的技術知識,很多都忘記了,下午用全站儀放線,還是自己摸索一番才弄清楚的。
至於天路鐵路的設計,早已忘記,他必須通過圖紙,重新獲得這些基本知識。
天路鐵路,常年凍土,是遇到的一個世界性難題。
凍土是指0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各種岩石和土壤。
因為溫度低,岩石和土壤內的水分都結成冰,不容易變形,冬天變得堅硬無比。
夏天,溫度升高,岩石和土壤內部的冰受熱融化,化成液態水,直接造成土壤變形。
而鐵路施工,是一項很精確的工程,尤其對鋼軌高差、線間距要求很高。
列車速度達到一定程度,哪怕是幾個毫米,也可能造成一場事故。
更何況,凍土的變形,完全不止幾個毫,少著幾公分,多達十幾二十公分,如此大的變形,對鐵路影響太大,顯然不適合在凍土上修建鐵路。
然而,從格爾木至XC,絕大部分無人區,都存在常年凍土,想要繞開,完全不可能。
不然的話,鐵路設計院的前輩們,也不會花費近四十年的時候,專門建立風火山凍土實驗基地,對凍土進行觀察實驗。
因此,凍土問題,必須解決,才能修成一條穩定的鐵路,通往神聖之地XC拉薩!
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總結出四種在凍土上修建鐵路的辦法。
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一種,在凍土上修建橋梁!
凍土受溫度影響較大,鐵路設計師們便想到,如何避開凍土,將列車行駛過程中帶來的衝擊力,直接支撐到地下的岩石持力層上。
持力層變形小,如此一來,凍土對線路的影響,就可以忽略。
要將列車行駛產生的衝擊力,作用在持力層,唯一的辦法,便是修建橋梁,地下采用樁基施工,可以說是最常見的辦法。
然而,修建橋梁,存在一大缺點,那就是造價非常高。
修建橋梁的投入,相同公裏數下,橋梁的投入,基本上是路基的三倍。
天路鐵路占線長,凍土地段占據九成,如果全部采用橋梁建設,花費之大,無法預算。
另外,格爾木至XC,絕大部分都是無人區,砂石料和水泥運輸和資源,都是難題,這無形中增加了建設成本。
綜合各種因素考慮,鐵道部最終否決了這種全部使用橋梁來解決凍土的辦法。
一次次實驗後,鐵路皇家設計院的前輩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於找出了在凍土上修建路基的辦法。
既然凍土受熱會融化,造成線路變形,那有什麼辦法,能讓凍土永遠保持凍結的狀態呢?
如果凍土一直保持凍結狀態,凍土內的冰,無法吸收熱量,就無法融化,凍土就永遠是凍結是狀態。
朝著這個目標,設計師們最終有找出了三種在凍土上修建路基的辦法。
第一種是塊石路基結構,即在路基底部,和原地麵接觸的地方,填築一定的厚度塊石,塊石上麵,在使用路基填料。
由於塊石隻見存在空隙,能有效的保護凍土,起到降溫作用。
秦舒淮清楚的記得,天路鐵路路基設計時,有80%以上采取了以塊拋石路基和塊、碎石拋石護坡為主的路基新結構。
據傳,塊石路基的新技術來自一次野外的無意發現。
在青藏高原凍土區考察中,科研人員無意間扒開了一片碎石堆,在下麵發現了冰雪,而附近的地麵因陽光照射升溫都已翻了漿。
科研人員把這個意外發現模擬進了鐵路施工,實驗證明:塊碎石間因有空隙,相當於一個半導體,冬季從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熱量,夏季較少吸收熱量,起到冷卻作用。
塊石路基成本低,效果好,很快便在天路鐵路大規模的設計。
還有兩種在凍土上修建路基的辦法,一種叫通風管路基,便是在凍土上麵埋設一節節的特製混凝土管,在混凝土管上填築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