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後宮(2 / 2)

第三室陳列玉石仙台、天球儀等宮室陳設品。

女孩子對珠寶抗拒不了,而羅梓薰對這些美輪美奐的珠寶自然也是很喜歡,許多放到現在依舊光彩奪目的發簪、手鐲,還是挺值得一看的。就是每件珍品後麵沒有故事說明,也不知道主人是誰,沒有趣味性。

陳煜也還好,抱著一種欣賞藝術品的角度去看,確實能感受到各種展品做工的精致,特別是一些細節非常多的首飾,很難想象,匠人們是怎麼一點一點把它們拚接起來的。

來到了九龍壁,陳煜和羅梓薰卻沒有感到多震撼,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在鍾表館和珍寶館看到的好東西太多了,有點審美疲勞,導致這個九龍壁看起來就一般般。

畢竟九龍壁在當時來說是代表技術的頂點,但對現在來說工廠而言隨隨便便就能生產很多,甚至更加精致,為什麼說這個九龍壁很特別,一是因為它位於故宮內,一整麵牆有三十米長,二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令燒造九龍壁時,隻給了很短的時間,而要燒造好不同顏色的琉璃可不是簡單事,每塊琉璃所用的土質、火候,燒造的時間錯一點都燒不成需要的顏色。

而就在工匠們日以繼夜的燒造時,有一個小工匠卻不小心將燒造好的一塊白琉璃給打碎了,這下可糟了,如果要重新燒這塊琉璃,會花費很多時間,必定誤了工期,交不了工,就是殺頭的大罪!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時,一位叫馬德春的工匠急中生智,連夜用一塊楠木雕刻成龍腹的形狀,代替那塊打碎的白琉璃構件安裝到了白龍腹部,然後再刷上白色的油漆,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根本看不出那塊是木頭而不是琉璃。

就這樣,眾人一齊“騙”過了乾隆皇帝,躲過了殺身之禍!如今,這條白龍的腹部還保存著當年用楠木代替的“假琉璃”,如果不是年歲久了,木頭上的白色漸漸褪去,大家估計也發現不了這塊“假琉璃”。

最後他們來到了珍妃井,在乾隆花園的出口就是,井旁邊是瑾妃給妹妹設的靈堂,不過這井口也太小了吧,目測才30厘米左右,怎麼可能塞下一個人。

但用手機查了資料之後陳煜才得知,原來這口“珍妃井”就是當年淹死珍妃的那口井,位置根本沒有變動過,隻不過後來為了安全起見,將原井口封了起來,然後在其上麵加蓋了石頭井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井口並非當年的井口,原井口足以塞下珍妃纖小的身軀。

看著眼前的珍妃井,陳煜不僅感慨了一下封建社會的霸道和腐朽,紫禁城雖然很宏偉,但不知道是在多少人的白骨上建成的。